《一千零一夜》为何又译作《天方夜谭》
作者:薛吉辰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广大阿拉伯人民在从8世纪到16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不断创造而成的。曾被高尔基誉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故事主要来源于波斯、埃及、伊拉克及远古中国,也夹杂了一些由阿拉伯民族改造过的欧、亚、非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一千零一夜》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它想象瑰丽奇特,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谨自然,语言晓畅明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浪漫色彩,因而受到了阿拉伯和世界人民的广泛欢迎。《一千零一夜》的名称出自这部故事集的引子。相传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他因痛恨王后与人有私,将其杀死。此后每天都要娶一个少女,第二天就杀掉。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进宫后山鲁佐德每夜给国王讲故事,但每到精彩处天就大亮了,国王要上早朝,只好留到讲完故事再杀。就这样,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醒悟。
我国曾经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所以《一千零一夜》在我国也被译作《天方夜谈》。为什么“夜谈”后来又写成“夜谭”呢?这就要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避讳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直写其形,不直呼其音,如“观世音”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观音”。神话传说中的“嫦娥”本作“姮娥”,因避宋真宗“赵恒”讳,改“姮”为“嫦”。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为了避讳,人们在写“夜谈”时,就改成了“夜谭”。
“天方夜谭”现常用来比喻荒诞离奇,不足为信的传言或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