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心灵的窗户
作者:余志鸿 郭蓬蓬
窗,我们的先祖在摆脱穴居生涯来到平野,自己盖屋建房,除分门设户之外便是穿壁造窗。原始时期的窗有三种:一叫“向”,这是个象形字,像朝北开的窗。二叫“牖”,这是个会意字,字由三个部分组成:片、户、甫,“片”表示墙,“户”表示小门,“甫”的意思是旁边,说明“牖”是开在小门旁边墙上的窗——南窗,这个窗要比“向”先进多了,它已经有木架子支撑着,故《说文》说:“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第三种叫“囱”,它是现代“窗”的本字,月亮(夕)从一个方形的孔穴投射进光亮,这就表示天窗,所以《说文》称“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窗是原始穴居时代的“袋形竖穴”,即在地上挖个洞,上部覆盖着树枝杂草制成的顶盖,先民们在顶盖一侧留一缺口,正是为了上下出入和通风采光,这一缺口兼有门和窗的双重功能。当半穴居演变成原始地面建筑,就分化成墙体与屋盖两大部分,在屋顶上开口用以通风排烟和采光的,称之为“囱”,这种窗的原始样式一直保持到商周时期。囱虽然可以通风、排烟和采光,但不能防止雨雪侵袭。于是设法在侧面墙上开孔来解决既能通风排烟和采光又在很大程度上能防雨水的孔,这就是“牖”。“牖”是我国古代通风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囱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细化,演变成天窗和烟囱等形式,而牖也发展成檐下的通风窗和横窗。随着古代建筑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通风和采光的面积逐渐扩大,当门的一侧或两侧出现了较大的采光通风口,这时真正意义上的窗也就出现了。
后来三扇窗用途各异,有了分化,“向”不再指窗户,“牖”只出现在文言里,“囱”添加了穴字头成为“窗”,更加凸现它是建筑物的一部分。“窗”字终于风行天下。
人类居住的房子有两个通道口,一个是供人出入的门,一个是供空气流通的窗,二者的分工非常明确。所以,门是联结社会的通道,窗是联结自然的通道。说到“门”,使人想到如何踏进社会,如何“入门”;说到“窗”,就会使人联想到璀璨的世界和广袤的自然,那明亮的天空、绚丽多彩的云霞、光芒四射的日月……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他第一个给“窗”赋予了人文精神。所以,门常闭锁而窗常开,闭门足以思过,打开天窗说亮话!
“聪明”两字最能引发我们对窗户功能的遐想:繁体“聪”字为“聪”,有一个“囱”,本来是建筑物中传送光明的窗子,用来比喻人体上沟通心灵和耳目的窗子——让我们认知外界,同时让人透视我们的内心。“明”字古体写作“”,左边的“”是窗子的形状,月儿透过窗子送来光明;“明”字古体又作“”,原来的窗子被珠眸替代了,说明古人认为眼睛就是人心灵的窗户,它同样给人以光明。所以有成语“耳聪目明”之说。西方诗人凯罗《晚歌》中说:“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因把眼睛比作小窗而传为名句。中国的诗人对窗子有着更深的情怀,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吗?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这叫“眼大心浅风月有恨,门小窗宽天地无边”。窗外是一个无垠的辽阔世界,杜甫唱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看有多么豪迈的气魄;李商隐感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是如此情深谊长。所以,窗子容许我们占领,容许我们享受,容许我们抒发,也容许我们创造。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巢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招引进来,使人的思想飞出去,大大开放……
窗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源于人们采光、通风等生理性需要,随着文明的不断演进以及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人类对窗实用功能之上的艺术、审美需求也随之而来,使之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特征。形态各异的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道亮丽眩目的风景线。物质世界的“窗”越来越丰富多彩,精神世界的“窗”也出现了重大突破,它逐渐走下建筑物的构体,闯进了人们的语文生活,除了艺术产品“窗花”,还有科技产品“窗扇”“窗机”等。至于“窗口”一词的意义也大为拓展,形成了“窗口行业”“窗口形象”等新词语,而且随之以“窗”为词根派生出了更多的新词:知识窗、科技窗、新闻窗、电视窗……
【中西文化漫谈】
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已毋庸置疑,下面先介绍两个关于窗的外国故事。
一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孩,在家里西窗前看见一行送葬的队伍,不禁神情暗淡,泪流满面,蜷缩在窗前发呆。爷爷看见了,把小女孩叫到东窗前,推开窗户让她看,只见一户人家正在举行婚礼,喜庆幸福的气氛顿时感染了小女孩的心情,她破涕而笑了。从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永远铭刻下了爷爷颇有哲理的教诲:人生有悲剧也有喜剧,有失败也有成功,有痛苦也有欢乐,你不能只推开一扇窗,只看一面的风景!
另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在滑雪中不幸摔折了腿,住进了医院。她躺在病床上苦不堪言,整日以泪洗面。与她同病房、靠近窗口的是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的伤已快痊愈了,每天能坐起来,痴迷地观赏窗外的景色。小女孩多想看看窗外的世界呀!可她的腿上着夹板,不能坐起来,病床又不靠窗,自然无法观赏窗外的景色。每当老奶奶推窗观景时,小女孩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问:您看见什么了?能不能说给我听听?老奶奶爽快答应:行,行!于是,老奶奶每天给她细细描述窗外的景色和发生的事。小女孩边听,边想象着窗外美景,不由得心旷神怡,心中那份郁闷寂寞顷刻化为乌有。一个月后,老奶奶出院了。小女孩迫不及待地恳求医生把她调到靠窗的病床。她挣扎着欠起身,伸长脖子,朝窗外一望,惊呆了:窗外竟是一堵黑墙!但小女孩豁然开朗:是老奶奶给她推开了一扇心窗!每当她遇到挫折悲伤时,就会想起这位可敬的老奶奶,想起老奶奶给她描述窗外的美景……
现代社会通过window为整个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刮起了一股风。随着window这股风,比尔·盖茨的名声传遍天下。window,本义是风之下,集采八面来风。比尔·盖茨创建的这个平台给世界打开了一扇又一扇信息之窗,让信息之风风靡全球。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去为自己开一扇窗,去窥探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一个“家”,设计一个美丽的“窗”,把自我推向世界。
前面讲的两个小姑娘打开的窗,都是从心灵通向现实的窗。但是,window却为世人打开了完全不同风格的“窗”,是从现实世界通向虚拟世界的窗。当一个人濒临心灵窒息和精神危机时,最需要一双手帮他推开一扇窗,一扇充满欢乐与希望的窗。钱钟书先生说: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窗比门要奢侈多了,窗的开凿,完全意味着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更换新鲜的空气,采集明亮的阳光,还有,让所有愿意遐想的孩子眺望蓝蓝的天。而window的发明,无疑使人们相信,个人拥有一个创造性空间的想法并不是那么疯狂。
至此我们不由得想到中国窗棂艺术的美感。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记·居室部》中着重论述了窗的艺术,例如他设计了尺幅窗、山水图窗、梅窗等,以求达到“移天换日之法,变昨为今,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机飞舞”的境界。在窗上雕以花卉、虫鸟等“人力补之”,将人工雕造的花鸟草虫做成扇形窗棂。“居移气,养移德”,众多的吉祥寓意纹样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精细地装饰在古典园林中,使人达到从“卧游”到“居游”的理想境界,从而使主人足不出户也可以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随意欣赏四季花卉与珍禽异兽。李渔曰:“棂不取直,而作欹斜之势;又使上宽下窄者,欲肖扇面之折纹”,“俨然活树生花”,达到“会心之处不在远,过目之物尽是画图”的境界。
李渔的话真是淋漓尽致,可以概括了当今window的全部功能,虽然他绝对不可能梦想到今天会出现这样一个真正能实现“移天换日”“变昨为今”“化板成活”的世界之窗,但是这个本来只属于艺术家想象中的美的真实,居然通过数码技术成了现实的美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