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半”字的含蓄美

作者:赵淑荣




  古诗、对联、元曲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
  
  一、写人——蒙娇美
  白居易《琵琶行》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有“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一个“半”字,写其含羞带怯,诗人用这一肖像描写表现她的难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诗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杨玉环刚睡醒,听说汉家天子派使者到来,来不及梳妆打扮,迫切希望见到使者,得到玄宗音讯。一个“半”字,逼真地显出杨玉环慵懒娇美之态。
  
  二、写景——空灵缥缈
  明代梅鼎祚有《水乡》一诗:“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此诗巧用“半”字,描绘了烟雨迷蒙、若隐若现的江南水乡春景,有雾里看花之美。
  苏轼的词《望江南》有云:“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此处写春日之景,用“半壕”对“一城”,“春水”对“(春)花”,将“春水荡漾生姿,花开满城竞放”的景色表现得灿然夺目。
  白居易《暮江吟》历来为人们称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残阳照射江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半”字未平分江面,而蒙眬的界线似乎又存在于人们视觉之中,虚幻空灵,迷蒙幽静。
  诸如此类的诗句还很多。杨巨源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写早春之柳新叶初萌、其色嫩黄、参差不匀的美好风姿;刘方平“更深月夜半人家”写半披月华、半隐暗影的庭院,明暗对比越发衬出月夜的静谧;赵嘏“紫艳半开篱菊静”则写紫菊似开未开娴静肃穆之态;杜甫“半入江风半入云”写乐曲随风荡漾在锦江之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有行云流水之妙。
  “半”字还常用在歌咏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寺庙古刹的对联中。
  昆明黑龙潭有一副对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半”字写尽缥缈空灵之景,若隐若现之态。又如:
  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苏州闲吟亭)
  世出世情一泉水,住无住心半峰云。(杭州冷泉亭)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颐和园月波楼)
  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莫愁湖六宜寺)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
  落霞半分酒一壶,桃花万树月满天。(爱晚亭)
  这些“半”字,或与水相关,或与月相连,或与云相伴,绘空灵洒脱之景,有蒙眬含蓄之美。
  
  三、元曲——妙用“半”字
  元代曲作家对“半”字的应用非常广泛。元曲中有个曲牌《一半儿》,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
  如查德卿的[一半儿·春妆]:“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拈花枝比较春,输与海棠三四分。再偷匀,一半儿胭脂一半儿粉。”曲中闺中女子决意与海棠花争春,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将女主人公刻意妆扮、风流自赏的微妙心态表现了出来。
  又如胡紫山《四景》之一:“荷盘减翠菊花黄,枫叶飘红梧干苍。鸳被不禁昨夜凉。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末句将秋风瑟瑟,风凉霜冷的季节特点写了出来,贴切而自然。
  
  四、说理——意味隽永
  清代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这是一种处世之道,作家林语堂称之为“半半哲学”。如同哲学家尼采所说:“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告诉人们凡事讲究“度”,适度适中是最好的境界。
  品古诗,赏名联,析元曲,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说理,都能唤起读者的想象,让人体会到蒙眬含蓄的美感,吟咏“半”字,韵味无穷。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