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成“家”立业

作者:余志鸿 郭蓬蓬




  【咬文嚼字】
  
  家,是一个有趣的汉字。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家”为基本单位的人本国家,中国人对“家”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家族观念。互联网上有一个网站,叫“511j”(谐音“我要一个家”)。如果问什么是“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年轻男女说:房子+爱人;成婚夫妇说:房子+孩子;尚未成年的孩子说:父母+房间;年迈的老人说:子女+老伴+房子……总之,离不了两个基本要素:居住的空间和自己热爱的亲人。汉语里含“家”字的成语计有百余,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对“家”的社会情结。例如:
  成家立业、安家乐业、兴家立业、家和万事兴;保家卫国、齐家治国、忧国忘家、国破家亡、国仇家恨;情同一家、如数家珍、家给人足、家道从容、家常便饭;白手起家、安家落户、家长里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无家可归、有家难奔、家破人亡、倾家荡产、家徒四壁;冤家路窄、家贼难防、家书抵万金、家丑不可外扬;万家灯火、万贯家财、家喻户晓、打家劫舍、半路出家……
  其实“家”在中国早期社会里是一个十分单纯的概念,这一点从这个汉字的构造上已有显示。“家”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写成,也作,像房间里养了一头猪。汉语的猪有好多称呼,“豚”是小猪,“豕”是大猪,“豪”是豪猪,“彘”是野猪等,此外还有各种表示跟猪有关的字,如、、、、、、、豳等。在我国先民的原始生涯里,猪是经常接触到的野生动物,它们是祖先狩猎的重要对象。据研究,大约1500万年前,猪科动物已广泛分布在欧亚非大陆。在猪类面前,人类显得很年轻,可以说,猪是人类出现和成长的见证者之一。而在漫长的岁月里,野猪一直伴随着人类成长和进化。
  “逐”字就是我们祖先追捕野猪的写照。“敢”是猎人持弓箭捕捉野猪的镜头(敢字的左边是“豕”的古体象形字,右边是手执武器的样子,表示敢于跟野猪搏斗)。但是在追捕中也有悲剧事件发生,我们祖先造了一个字:(队,即“坠”的古字)——人跟猪共同滚下山坡!华夏先民为了生存,风餐露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终于有一天一切改变了,先民们发现野猪是可以豢养和驯化的,于是把捕捉到的野猪收养在自己房子里,野猪成为家猪,房子既住人也养猪。这样人猪同屋,不再到处游猎,进入定居生活。这就是“家”字的来源。“家”字反映了华夏民族从游牧狩猎向畜养农耕的转化,原始人从此安乐定居有了家。当时的“家”是大家,族群聚居。在“家”里,母系为中心,群婚共生,儿女只认其母不认其父,“安”字即可为证——女人居家为安!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文明进步,逐渐人畜分住,把驯养的猪另行圈养,这样猪住的地方叫“”,人住的地方叫“家”。宋《玉篇》注释:“,豕所居也。”《广雅·释宫》:“,厕也。”也就是说,相当一段时间猪圈建造在住房的边上,故叫“厕”;有的用栅栏把猪围起来,故称“”。豢养猪的地方,也是人大小便的地方。《史记·酷吏列传·郅都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郅都)尝从入上林,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故事讲一个国王的妃子在上厕所时,野猪突然闯了进去。这个故事说明,先秦至西汉还出现过人猪同处的现象。
  现当代社会,“豕”虽然仍是人类主要肉食品,却已失去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家”除了表示眷属生活的固定居住处所这个意义外,增加了许多新含义:
  (1)家庭(如成家),家族(如家谱);(2)从事某业的人家(如商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如东家);(3)精通某一知识、技艺并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如艺术家),或指具有某类特征的人(如社会活动家);(4)游乐活动中各相对的一方(如上家);(5)经过豢养、驯化的(如家畜);(6)尊称自己家庭或家族中的成员(如家父);(7)称呼跟自己有某种特定关系的人(如亲家);(8)指称学术上的一种流派(如儒家);(9)指某一民族(如苗家)或某种方言地区的人(如客家);(10)指代人家或店铺(如“一家人”“这家商店”)。
  “家”从纯粹私有关系的概念扩大到了社会,从指称家庭这个小团体扩大到了指称家族、民族乃至相同观点或政治主张的群体。“家”的社会化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家”的流动性也加强,人们开始从小家走向大家。古人所谓的“四海为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已不再是空言,有的人还把“家”搬到了国门之外,于是“国家”这词语的组合结构,更加体现中华民族以国为家的崇高精神。
  原始的“家”跟驯养猪有关联。但随着一夫一妻制确立,“家”引进了女人,这就是“嫁”。“家”跟房子不可分割,“嫁”字就把女人绑定在男女共居的室内,于是男人把妻子称为“内室”“家室”或“室妻”。“嫁”字的出现和“室妻”的称呼,象征着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西文化比较】
  
  学习英语的人在谈到“家”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会把三个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家庭(family)、房屋(house)、住家(home)。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房屋和住家是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房屋(house)是指一个具体的物质空间,是人的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但是,住家(home)则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而且体现着人和所处环境的一种关系,包括居住者和居住空间之间的一种以情绪为基础的联结;而family的含义则更加丰富了。
  home翻译成汉语一般作“家”。事实上汉语里的“家”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描写,它指居住的房子,又专指有血缘关系的居住单位,也可以特指男女结合后建立起来的共有空间。汉语中“家”的上述三层含义,在英语里就一分为三:house—family—home。
  home的意义不指特定的房子、地方或者某类建筑物,home具有丰富的蕴涵,它指向一种人际关系或经验现象:(1)给人提供安全感与控制权;(2)是个人理想与价值的反映;(3)是个人营造的居住环境;(4)提供永恒感与连续感;(5)是与亲人交流的场所;(6)是家属活动的中心;(7)是外在世界的避风港;(8)是社会地位的象征;(9)是一个实质空间;(10)是一种拥有权。这些含义在美国诗人罗伯特的诗句里有充分的反映:
  Home is the place where ,when you have to go there , it has to take you in. (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
  显然home不必然是和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共同实现的空间,所以它和表示家庭的family具有不同的观念。例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
  All happy families are lik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但是实际上,我们多数人是在父母的期望以及计划当中出生,我们一踏上这个世界,就被抛掷在父母的家屋(house)中以及家人(family)的关系中,我们每个人自幼就在这个现成的环境中展开我们自己的生活。父母所建构的生活及空间秩序,就成为我们的生活秩序,成为我们的生活背景。对于我们任何人,house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变化的,但是family是无可选择的,是永恒不变的。
  house(房屋)是指一个具体的物质空间,是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而family是一个具有血缘联结成的关爱空间,是人际亲密关系的一部分。House和family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区别和意义联系,有一句英国格言很能说明其中的哲理:
  We have bigger houses, but smaller families.(我们的住房更大了,但我们的家庭却更小了。)
  这里似乎隐含着当今社会所谓的“空巢家庭”的寓意。即使有一群人居住在house里,如果没有亲情的联系,永远成不了family!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家”的核心成员是女人——妻子或者母亲,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是相通的。所以,有人说,女人以家为世界,男人则以世界为家。这话虽不是真理,可它却反映了人们下意识愿望中的一种意向。
  家,实在是微妙和复杂。人们总是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其中,可给人们带来最大烦恼和不幸的,还是家庭。正如前面所引托尔斯泰的话,作为家庭的幸福者,往往把一切快乐和成功都荣归于家;而作为不幸者,又常常把一切痛苦和失败归咎于家。
  家,是孩子们的摇篮,年轻人的酒窖,中年人的港湾,老年人的卧榻。
  我们一出生就在父母所给定的“家”中,依偎在父母的怀里开始体会“家”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体会以及经历这个世界的原点。所以我们总是把“家”跟父母紧紧联想在一起,从中获得对于这个世界以及社会的基本了解,而且成熟我们的思维,理解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模式,进行学习和塑造。有人这样解释家庭这个词的相关意义:family— Father AndMother— I Love You。当你从孩子长大成人并进入恋爱阶段,你发现了“I love you”,一个新的“家”开始孕育了。“家”的概念渐渐转移和扩大。人类在灾难中成长,美国有3000余人死于“9·11”事件,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多少房子(houses)倒塌,最令人们动容的是,人们顽强地重建家园(homes),流传着多少动人的故事。
  因此,当我们谈到“家”,永远不能忘怀同一个词语翻译的三个不同概念:“家庭”(family)、“房屋”(house)以及“住家”(home),它们是社会学上的一个有机整体。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