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现代文《梦西湖》阅读训练

作者:张 鹏




  梦西湖
  余秋雨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和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 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道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二十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得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对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第二段引用查容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更大的意义”指的是什么?
  3.第四段中为什么说“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
  4.请谈谈你对第五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①既印证第一段白堤和苏堤纯粹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的观点,又引出下文我游览西湖的畅快、舒适的感受。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化底蕴。
  2.答案要点:“更大的意义”指他们完全可以走在文化和时代的前沿,用自己的思想去改变整个社会,用自己的不屈的精神引领整个时代和民族。
  3.答案要点:苏东坡和白居易属于遭受挫折和磨难之后依然会寻求其他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人,而林和靖属于“碰了壁、受了阻”就退却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价值,所以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
  4.答案要点:“自卫”是指在遭受挫折与打击之后,选择的是“归隐”,这是一种不与现实正面抗争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的策略;“自慰”指的是不与现实抗争,避免身心受到伤害,对自身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心理安慰。这种“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做法,既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明智与灵活,同时也暴露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