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为生命,搏一个秋天

作者:赵瑞君




  轻轻地,想拾起那个属于自己夏天的回忆,却发现那个季节只剩下已被凝结,已被搪塞的毫无喘息的瞬间。”于是,我开始了寻找秋的旅程……
  ——题记
  
  一、秋·灵魂
  
  生命像秋天,总是被融入文人雅士的笔墨中,并在那里得到追忆;生命似秋天,总是在陡然上升的那一刻,却又陷入了冰冷的际遇;生命如秋天,似乎很容易触到炙热的温度,却又一时迷失了归宿的方向。即便如此,我却甘愿去追求,因为只有这样被信念肯定、被困难浸润、被自然认可的生命,才不会被赋予人类幸运的天使所遗弃。
  于是,我们开始了秋的旅程,在风雨兼程后的一天,终于发现了静谧的森林,感觉到了缄默的声息和低吟的鸟鸣。这是否预示着青春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听到的回答是肯定的。噢,原来秋是这样富有活力的季节。
  倚着窗儿,品尝着甜甜的空气,闭上双眸,感受着秋的徜徉,才发现在秋的旋律中跳动着文字的精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对秋的咏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对秋独到的见解。噢,原来秋是这样有灵魂的使者。
  那么,我想:此时除了给秋一种赞叹外,更需要给它一份关怀。
  
  二、秋·感动
  
  我们愿意把所有的生命给予秋天,愿意把所有的感动流露给那个季节。那生命是纯朴的生命,那感动是不经雕琢的美,不加修饰的真。它们犹如尼罗河的清河与白河一样缠绵在秋的身边,充实着我们对秋的赞美。
  我们追求秋的神韵,秋的灵魂,就如李白所吟赋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般高亢,那般坚不可摧。
  我想:是秋的执著,才得以让那个季节的菊花不再凋零,让那个季节的松柏不再苍老,让那个季节的韵律,不失去固有的色彩与灵动。让我们为生命,搏一个秋天吧!让世间的一切都符合秋的意境,秋的闲适,秋的坦然,秋的无私与清廉。
  
  三、秋·风采
  
  我常常在春天里,听到燕子的呢喃,我想:那是生命的问候。也会在盛夏,感觉到清风的凉爽,我想:那是生命的恩赐。还会在冬季里,欣赏到雪花的圣洁,我想:那是生命的华姿。但秋季,那凋零的花朵,飘扬的落蕊,却无疑是生命得以静谧的怀抱。这个落花时节,积攒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贮存了太多的人生真谛。那是拥有怎样缱绻美意的季节啊!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的,秋天是多情的、清凉的。但那种冷清却不是悲凉,而是生命得以宁静,得以超脱的天堂。何必说“秋士”的落寞与秋的意境相关。生命,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四、秋·收获
  
  我了解海的博大与蔚蓝,却不知道秋也有这样的气魄,它不吝啬于任何一次奉献;我感受过天空的高深与广阔,却没在意秋也有这样的豪气,它不计较任何一次亵渎;我向往云的自由与可爱,却不奢望秋也有这样的灵巧,但它却用纯真铸造了神话。所以,虽不曾有过秋的恩泽,却也时常向往自己是可以渲染那个季节的一笔。
  的确,生命源于平凡,但如果有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爽,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概,我们又何尝不能拥有与秋一样的完美人生呢。因此,我把秋当作是美的象征,是清高的样板,是生命得以升华的底蕴。那么,在我看来,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只有拼搏,才会有极限之美。也许,当你真正获得一次飞跃时,“秋天”就不会成为你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后记
  
  秋是值得欣赏,值得创造的旅程。它浸润的生命,会成为沙漠绿洲中的潺潺的清流,是生命永恒的归宿。它创造的生命,是晓风残月中的一种幽雅,宁静而不奢华。它给予的生命,是平凡过后的伟大,是清雅凝聚的高尚。
  (指导教师 梁 平)
  
  总 评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悲秋颂秋的特别多,借秋风秋雨秋花秋月秋声秋气抒发情感表达心愿的更是数不胜数。秋的丰富,秋的神韵,秋的闲适,秋的宁静,秋的坦然,秋的灵动,秋的色彩,秋的执著给了作者灵感与激情。于是就有了秋天与生命,自然与人生;于是,就有了秋的风采,秋的灵魂;于是,就有了秋的缠绵,秋的感动;于是,就有了“为生命,搏一个秋天”,这个清新而时髦的命题。
  一篇作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文化底蕴,如同一座山没有水,如同一个人没有眼睛。
  具有文学文化底蕴的作文给人一种儒雅的感觉,给人一种知识视野非常宽广的感觉,给人一种特别有灵气特别有天赋的感觉,它在无形中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努力,也收到一定的效果。文中引用了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对秋的咏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用了刘禹锡对秋独到的见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引用杜甫对秋的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使文章充实而又灵动,哲理而又富有诗情。
  文章在结构上似乎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一是各部分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二是古诗文的引用比较生硬,不够自然;三是题目命意“为生命,搏一个秋天”,然而文章在这方面渲染不够。
  (点评教师 林春源)
  
  点评者简介
  林春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福建厦门集美中学。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校园文学报刊分会副秘书长。曾获省市教委表彰。2005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厦门市政府表彰。2003~2006年主持“作文教学艺术”课题的研究,该课题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优秀课题”,个人被授予“全国优秀实验教师”称号。编著有《作文个性化创意教与学》《蓝天鸽哨》《红帆船》等书。指导推荐近三百篇学生文章在正式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