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我家有两棵树

作者:陈国涛




  我家的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杨树,一棵是海棠;杨树在园子边上,是父亲栽的,海棠在园子中央,是母亲栽的。杨树一时没有什么用途,又因为它遮挡园中蔬菜的阳光,不受家人喜欢,所以母亲总说砍了算了,我们也随声附和;因为它是父亲手植的缘故,父亲总是不同意就那样让它夭折,迫于大众的压力,父亲无奈之下就勤修枝杈,以免大家非议。杨树也好像是要为父亲争口气似的,它小心谨慎地生长,努力向上。海棠可是家人的宠儿,大家都等着吃它的果子呢,再加上母亲的庇护,它可以自由地伸展腰肢,随意地扩充领地,有好几次父亲拿着剪子要“修理”它,都被母亲拦住了,当然父亲的行为也受到我们的指责,父亲无奈摇摇头,只好作罢,又去修剪他那“倒霉”的杨树去了。
  光阴荏苒。杨树的脑袋已经不是父亲登椅架梯能够得着的了,它好像为躲避父亲的斧头,凌空而起。海棠枝繁叶茂,红花灼灼,家人也尝到了它鲜美的果实。它因此也就更加放纵,想到哪儿长个枝条就在哪儿长个枝条,无秩无序。我们想,反正要它结出好果子呢,由它去吧。
  为了求学,为了工作,我远走他乡,很少回家。今年十一,我重返故里,又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我家的两棵树。令我高兴的是杨树已成栋梁之才,正“待字闺中”。可是令我懊恼的是,海棠已经寿终正寝了,它干枯的枝条像一头乱发,老皮脱落,裂隙纵横,目不忍视。我站在海棠树前,沮丧不已,百思不得其解。
  一阵咳嗽粗喘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回头一看是村里的阿骄。他刚年过四十,蓬头垢面,背驼多病。他是当年大队支书的儿子,也是村里的“小霸王”,从小就调皮捣蛋,打架偷窃,老师不敢管,邻居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老师批评他,他回到家就向他老子告状说老师找他麻烦,他老子偏听偏信,就把那个老师辞退了。他还时不时把村里的同伴打伤,把村里的鸡猪打残。后来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十毒俱全,他老子想管教也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只好由他去了。到现在他仍然是光棍一条,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他刚从狱中出来,因为扒坟盗墓被判过五年。
  这次回家,听说阿强也回来过。他开着自己的大奔,把父母亲都接走了,他现在是京城里的科技精英,由他牵头的攻关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我还记得他小时候是村里的受气鬼,在外面被人家的孩子欺负,比如挨了阿骄的打,回到家还要挨他爹的棍子。一放学回来就被他妈牢牢地看住学习,不敢有一点违家规犯校纪,因为他爹说,只要有一次挨老师批,就得乖乖回家耪地。他就像我家的小杨树一样,拼命地往高长。
  假期已满,我又回到了城里。
  我念念不忘我家的两棵树,一棵杨树,一棵海棠。
  我也念念不忘我家乡的两个后生,一个是阿强,一个是阿骄。
  我把这两件事讲给我的小女儿听,她若有所思。
  
  简 评
  散文抒情言理,常常不是直接披露。情理是无形的,必须以具体的物象为载体和前提。清代的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这是就“词”而言,但同样适用于散文。散文中运用以“物”比人,“借物遣怀”写法,往往能使文章更有意韵,更值得读者回味。《我家有两棵树》就是这样的作品。
  如何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作者没有一句议论,而是以具体的树木为载体,以物喻人,借树阐发自己的观点。谋篇布局,其着眼点也不是简单的“借物遣怀”,而是先情感丰富地描述“物”——两棵不同的树,再由物及人——写两个不同的人;写树与写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后以“把这两件事讲给我的小女儿听”收尾,让读者也跟着“若有所思”,思有所得,这是此文的成功之处。
  写“以物喻人”的文章,除了写法要讲究有点曲折,还要“立意在先”,即对所写之物,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朝着所写之“人”而去的,“物”与“人”之间,要有共同的特点,要能真正地联起来。这篇文章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此文的又一成功之处。
  要说不足,文中为表明人不“修剪”会毁其一生,特意让果树枯死缺乏真实性与说服力。据我的经验,果树不修剪只影响收成,不影响生机。
  (夏俊山)
  
  点评者简介
  夏俊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全国数百家报刊发表了小说、散文、杂文及教学论文一千余篇,并有部分作品被译为日文、英文。主要著作有:《帮你学语文》《心湖帆影》《语文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