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七月流“火”
作者:余志鸿 郭蓬蓬
【咬文嚼字】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原义与古代的一种天象密切相关。词语中的“火”指的是大火星。大火星可不是火星,火星是一颗大行星,而大火星则是一颗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发 出火红色的光亮,所以才由此得名。“流”字由水的流动借指星体的往西运行,表示落下。在《诗经》时代,七月指的是农历。相当于阳历八月,正是由夏入秋的季节,天气开始渐渐转凉。故而《诗经》说“七月流火,八月其获,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七月的夜晚,看到大火星向西落下,天气已转凉,到八月该收割庄稼,到九月就得准备寒冬衣服啦。可是时至今日,人们早已没有观察天象的习惯,也很少使用农历计算时日,于是看到这个词语只能从“火”字上去联想了。
“火”是一个象形字。据中国古代的史书记载:人们原来住在树上、吃生肉、四处迁移;后来,出现了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部落领袖,教会了人们建造房屋、钻木取火、种植庄稼,人们才摆脱了野蛮、蒙昧的状态。特别是“火”的人工获取,使得原始人开始吃熟食,渐渐摆脱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火”的形象也生动地印入原始华夏民族的心中,并创造了这个依形描绘的符号——火。“火”字上的左右两点象征燃烧的火焰,中间的“人”形便是交叉搁置的木柴。从此,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信息传播都离不开“火”这个重要的元素。
火,是燃烧的现象,所以大批跟火有关的字都有一个“火”作基本字素。这个“火”作为构字的字符,放在下部时作四点“灬”。凡属于火部的字,都跟人类文明的进化有关,如“然(燃)、熝、焦、炙”就是在烤狗肉、鹿肉、鸟肉等,“灯、烛、炬”就是作照明工具,“赤、炭、黑”就是在烧制彩陶和黑陶,等等。火在原始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防御猛兽侵袭的武器,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炊具,而且在狩猎采集之余暇,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心理上感受到温暖和亲和力。所以,一个“火”字使人产生许多联想。
首先想到的是“热”和“煖(暖)”,想到火热的太阳和温暖的人生。其次自然联想到的是“燃烧”和“光赤”,“火”作为物质的燃烧现象,触觉反应是热、烫、煖(暖)等,视觉反应是光和赤。“光”是个会意字,像一个人举着火把;“赤”也是会意字,是用火在煅烧陶土,陶土在煅烧后变成红色。现代汉语许多词语都是这种联想下形成的意义,如“灯火”“烟火”“火花”“火焰”等,都是发光现象;如“火腿”“火鸡”“火红”“红火”等,都含有红色的意思。于是又进一步引申出新的意义,如比喻紧急、指代枪支弹药、象征热烈兴旺等。火给人们带来欣欣向荣的生机,但是火也容易造成灾难,所以古文字的、災(灾)字就从火。火,在中国传统哲学里是五行之一,木可生火,火可生土;水可克火,火可克金。在传统中医学里,火则是五气之一,表示一种病征,脸上发热、发红叫“升火”,身上发炎、红肿叫“火气”,体内有热而心烦、口燥、咽干叫“内火”等。当腿脚出现红肿,出现急性痛风症状时叫“流火”。
【中西文化漫谈】
“火”的英文是fire , 表示火,火焰。火,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和中国皆认为它是组成世界物质的几大元素之一。倒使我突然想起一句不相干的唐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火也同月亮一样吧,握着手中的茶杯不禁想:瓷有新旧,火无古今。日本人有时把陶瓷艺术叫成“炎”的艺术,让人看了不免一惊。世上的艺术,有些真的是要经3000℃的烧炼,万分的火情来烧炼,才能成形成“艺”的啊!
为什么人也如探针,指测不明,形制规范不尽、犹如釉彩之淋漓不定方为一种艺术?原来女娲造人即取之于泥水,经火的陶冶而成形。命运既陷我于窑火,那我们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实用的陶皿和观赏的泥雕,难道不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余的定慧?那些一度经火的器皿此刻已凉如古玉,婉似霜花。经过火——让你得烟熏火燎的天地之气,经过火——让你看到沉静收敛的艺术光华。人死只差一口气,人活就争一口气。你看,那个古写的“气”——“”不就是下面有火在熊熊燃烧吗?
所以,西方人的fire和东方人的火在本义及隐喻上都是相通的。它就是太阳,就是灯,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燃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舒婷《也许》
Thank the flame for its light, but do not forget the lampholder standing in the shade with constancy of patience.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中呢。)
——泰戈尔《飞鸟集》
正直的生命就是执灯者,正直的心本身就是一盏灯。
我们中国有首歌曲叫《热情的火焰》,英语讲一个人没有激情就会说“His speech lacked fire,it was uninspiring”。而讲一个人爱发火,汉语的意思就是脾气暴躁,同样,英文中也是这个解释:She was breathing fire and brimstone, it was furiously angry.(她火冒三丈。)fire-eater,易怒的人,爱吵架的人。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方言中把度数高的白酒叫烧酒,fire-water在英文口语中也是烈酒的意思(比如威士忌、杜松子酒),可谓异曲同工。
人类共同的祖先都是从钻木取火中发现了fire这种东西,因其得来不易,所以把它看得很珍贵:Smoke boasts to the sky, and ashes to the earth, that they are brothers to the fire.(青烟对天空夸口,灰烬对大地夸口,都认为它们是火的兄弟。)
东西方在“火”的认识上看来还真有不少人类文化共性呢!传说,在炎炎的东方,有一只凤凰,从火中来仍回到火中去,一步一个火种,蹈着烈焰。烧死一瞬间咽气的那种意志令人钦佩。凤凰涅,象征生命在烈火中获得永生。英文中有如下说法:The flaming fire warns me off by its own glow.Save me from the dying embers hidden under ashes.(燃着的火,以它熊熊的火焰警告我不要走进它,让我从潜藏在火中的余烬中新生。)——这是一种涅精神啊!
但是,大火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亦数不胜数。比如简化汉字里的“灾”很形象地描绘了大火毁灭我们家园的可怖景象。英文里也有许多跟fire有关的词语都带有灾难、危险、火警、爆炸、战争等内蕴,如fire bomb(燃烧弹)、firebug(纵火者)、firearm(火器)、firefight(交火)等。我们也发现因为火、温室效应日益变暖变干燥的环境,让地球——我们的家园愈来愈脆弱了。这让我想起了佛经中的一则故事:传说基陀山起了大火,许多鹦鹉“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它们将身上的羽毛沾上水,然后把水洒上基陀山,企望能熄灭这场大火。天帝问它们为什么这么做?原来它们住在这座山上。正是这种“入水濡羽,飞而洒之”的鸟儿感动了天帝,天帝就帮鸟儿灭了这场山火。鹦鹉这种看来如此微薄的行动,却蕴含着执著的精神。鸟儿可以做到,何况人类?当我们面对自己日渐消失的家园,面对日渐恶化的生存环境,我们应该当一名fireman(火人)——既是给人类以热情的火,又是敢于保护生态向火斗争的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