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鲁迅能被骂倒吗?

作者:佚 名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前些日子,收集文章更齐全的新版18卷《鲁迅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鲁迅先生,又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
  曾几何时,我国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人“骂”鲁迅的文章,好像大有要骂倒鲁迅之势。前些年主要是台湾和海外的一些人士,近几年来,国内也有不少人跟着起哄 ——说什么“鲁迅是某种政治力量捧出来的,他的著作一无是处,他的小说只有政治性,没有艺术性;他的杂文,除了骂人,一点价值都没有”。这些论调出自台湾和海外的一些人,倒也可以理解。可惜的是我们国内一些人,也跟在后面人云亦云,就有点可悲了。
  鲁迅先生究竟伟大不伟大,小说、杂文是否具有艺术性,这里我不想做结论,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的评价。从现代文学史料中看,鲁迅的出名并非是在鲁迅先生去世后,更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鲁迅就已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了,有许多报刊资料和同时代人写的文章可以作证。上世纪20年代《现代评论》杂志社的主将陈西滢,是鲁迅的论敌,可是他在《新时期十年文学概评》一文中,仍然公正地认为鲁迅的小说是当时最好的,并说出“我不因为他的人不行,就说他的小说也不行”的话。周作人,是鲁迅的亲弟弟,但自1923年失和后,就再也没有往来,也从未对鲁迅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可是鲁迅逝世后,他在文中也不得不承认鲁迅的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好的,尤其是《阿Q正传》,其深刻性无人能及。他同时还说,陈独秀当时看了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孔乙己》《药》后,佩服得不得了,而当时他还未读到鲁迅后来的小说《阿Q正传》《伤逝》《祝福》等杰作。女作家苏雪林,曾是在台湾骂鲁迅最凶的人,可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她多次写文章赞扬鲁迅:“鲁迅的文字是受过西洋教育而又不失其华夏灵魂……我觉得很合我理想的标准。”在《〈阿Q正传〉及鲁迅的创作艺术》一文中,她称赞鲁迅是“中国最早的乡土文艺家”“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他不管我们如何痛楚,如何想躲闪,只冷静地以一个熟练的手势,举起他那把锋利无比的解剖刀,对准我们魂灵深处的创痕,掩藏最深的弱点,直刺进去,掏出血淋淋的病的症结,摆在显微镜下让大众观察”。被不少人指责为“黄色的文艺大师”的郁达夫,在应日本《改造》杂志之约,撰写的论鲁迅的文章《鲁迅的伟大》一文中这样写道:“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以上所引的还不是来自左翼进步作家的评价,这些作家平时都讲究艺术的趣味、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可对待鲁迅的作品,他们还是做出了公正的评价。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那里收录的解放前30年里发表、出版的关于鲁迅的文章竟以万计。大多数作家和社会名流,都在文章中对鲁迅进行了高度评价,难道他们的眼光都有问题?法国的罗曼·罗兰,苏联的高尔基,都是世界级的大文豪,他们都推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难道他们的眼光都有问题?如若不是,这又说明了什么?
  抛开台湾、海外的一些人不论,就国内一些否定鲁迅的人来看,不外三种类型:
  第一种,对鲁迅知之甚少,甚至根本没有读过鲁迅的著作,或者还读不懂鲁迅的著作,看到海外有人撰文反对鲁迅,便也跟着后面瞎起哄,觉得挺好玩,挺热闹。
  第二种,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他不喜欢读鲁迅的文章,觉得鲁迅的文章“太过激”,“火药味”太浓,而他喜欢清淡的、名士派的文章,由于不感兴趣,便也跟着否定。
  第三种,一些人也知道鲁迅的伟大,晓得他作品的好处,但是鲁迅太高大了,自己却很渺小,所以不惜说出违心之言,攻击鲁迅、否定鲁迅,以抬高自己,以示自己与别人不同、有“独到的眼光”,借此出名。这种人心理最卑劣,也最可怜。
  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希望那些否定鲁迅的人,还是静下心来多读几本鲁迅的书再说吧,否则你再标新立异,也无济于事。鲁迅,不是被几个人就骂得倒的。
  (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