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谈谈语言连贯题的解答方法

作者:李弗不




  在沉寂了两年没有考查语言连贯题后,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Ⅱ卷和浙江卷又赫然地出现了语言连贯题目的考查,以示其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那么,什么是语言表达连贯呢?所谓连贯,就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按一定的叙述角度和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句子前后照应,语气上下贯通。语言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和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四个大的方面。
  那么,应该怎么解答连贯题目呢?有没有一些简明扼要的解题操作方法呢?根据我的经验,大致的方法是有的,这就是:
  1.看其是否始终保持了前后话题的统一性。这是判断一段话是否连贯的最重要的方法。出题者设置此类语言连贯题目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在我们不经意间,把前后的话题暗换了,或者说前后的主语不一致了。例如:
  他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完成这庄严的使命,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经历了那么严酷的斗争。
  A.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
  B.竟然让他遭受那么残酷的迫害
  非常明显,只有A项填入空时,前后的语言才是贯通的,因为A项是承前省略了主语“他”,前后的主语保持一致。若选填B项,则改变了主语。
  2.看其是否始终保持了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的统一性。具体说来,如果它前面给出的句子是明朗的、欢快的,你的接句就不宜出现暗淡的、低沉的感情或语体色彩,必须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就是不连贯。例如:
  “仁兄,惠书收悉,承蒙赐教,愚弟()。”
  A.不胜感激
  B.不知怎样感谢你才好
  很显然,原句是古雅的文言句,从语体色彩上看,就只能是A项与之一致了。
  3.看其是否保证了语序合理,衔接自然严密,前后呼应,句式衔接一致。这一点主要是看其句式的对应性,也就是说,如果它上句是偏正句式,你的接句也必须偏正句式,如果它是主谓句式,你的接句也必须是主谓句式。例如:
  他(),少年时候在财主的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秦岭荒山混过日子。
  A.童年时候在关内塞外讨过饭
  B.在关内塞外度过了讨饭的童年
  显然,A项与后文衔接要顺畅多了。因为A项中的“童年时候”与后文的“少年时候”“青年时候”在形式上是对称的句子。
  4.看上下句是否有相同的词语。如果上下句出现一些明显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能构成排比,那就是连贯的。例如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第4题第①句中“辉映着”这样的词语与接句中的“承载着”这样的词语是很一致的,这就是它们的衔接信号。
  5.看其是否始终保持了事理的逻辑性。所谓“事理的逻辑性”,就是说无论叙事或是说理,都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自然的规律或思维的逻辑。比方说,“发现、收集、整理”这个叙述事物的过程,就不能任意地颠倒,否则,就是不合逻辑。例如:
  这是一个很好的鱼种,()。现在“丰鲤”在北京也引进推广成功了。
  A.因为这种杂交鲤鱼生长快、产量高,所以群众给它取名叫“丰鲤”。
  B.因为这种杂交鲤鱼产量高、生长快,所以群众给它取名叫“丰鲤”。
  按照生活的逻辑来说,只有“生长快”,才能“产量高”;如果你说成“产量高、生长快”,那就违背一般的生活逻辑了。
  下面以2006年语文高考真题为例,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分析、解读,牢固地掌握解答语言连贯题目的基本方法。
  
  【真题回放】(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一大题第4小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之前,我们一定要通读一下全段文字,用全面的眼光来思考这段文字所说的核心意思。把握了整体文段意思以后,我们再深入到具体的句子来琢磨其前后的衔接性。通过思考、斟酌、推敲,我们很快就发现③句“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领起⑤②两句,因有了价值,才会“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故接着是⑥,这样就选出了答案。此句如果不这样做,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从句式特征上考虑。你看,六个句子,只有①和⑤中有“辉映着”“展现着”,跟后面贴得非常紧密的一句中的“承载着”句式一致,你就可以考虑把①或⑤放最后,与后句接上。再推敲一下,只能是⑤②句紧密连接,也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为C。
  【真题回放】(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第一大题第4小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最终赢得一枚银牌。
  ①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
  ②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
  ③简单包扎后的张丹与张昊重新回到冰上继续比赛
  ④冰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
  ⑤仍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动作
  ⑥其他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很顺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这道题比全国Ⅰ卷的那道又要容易一些,因为它还有比较选择在里面。也就是说,虽提供了①②③④⑤⑥六个句子,但实际上是①②句中选一句,③④句中选一句,⑤⑥句中选一句。根据文意,张丹虽然重重地摔在冰面上,但她没有退却、放弃,选②句“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来表达当然是效果最佳的。②③句、④⑤句,选择一句时,始终抓住叙述张丹一个人为主来考虑, 就可选出正确答案。答案为C。
  【真题回放】(200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一大题第5小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
  B.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
  C.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
  D.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
  【解析】解答此题时,我们一定要通看一下供选择句。AC两项前面是相同的,只是后面不同,而BD两项则相反。通读给出的原文,我们马上又明白了并判断其是“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也就是说,可以先确定AC两项而排除BD两项,再看看AC两项的后半句分别是“情趣如自我容貌”“情趣如对镜自照”,到底哪句好呢?根据原文的“起于自我的”句意,就立即可选“情趣如自我容貌”好,这样,答案自然是A项最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