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2007年高考备考攻略(四)

作者:李弗不




  ■考点扫描
  诗是语言的艺术,贵凝练。古诗词因其语言精炼、含蓄而跳跃性强,是理解的难点,便也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古诗鉴赏作为高考必考的主观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鉴赏评价等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能力提升指导
  拿到一首古诗词,有的同学不知该从何处下手鉴赏,总是感到很茫然,很无奈,这当然是平时阅读不够所造成的现象。其实,古诗词鉴赏也和文章的欣赏一样,平时也必须多阅读,多思考,多琢磨,如果你阅读到了一定的量后,再回过头来总结总结,你会发现,古诗词鉴赏同样是有章可循的,有方法可用的。下面介绍阅读、鉴赏古诗词的一些体会和方法,提供给同学们,以作参考和启发。
  
  鉴赏古诗词的实用方法之一
  ——抓虚实切入古诗词的鉴赏
  从诗的本质来说,是虚实相映的。实,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虚,是指情感、氛围、格调等主观因素。从诗的写法上来看,诗人也一般常采用以实带虚,以虚入实,虚实结合的方法。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诗所阐发的哲理是抽象的、虚的,而如何用具体的、形象的景物来表现诗的思想、感情或哲理,则又是实的。实,是基础,而让意境腾飞起来,却是虚,是思想、感情的神秘力量。
  如李煜的《虞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千秋岁》有:“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青玉案》有:“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把抽象的愁绪,竟忽而化作了滔滔东流的春水,忽而化作了飞红万点的海,忽而又化作了一川霭霭的烟草、满城飘飞的柳絮、无休无止的黄梅时节的细雨。这些具体景物,使我们深切地理解了“愁”的缠绵,“愁”的繁多,“愁”的难以排遣。
  
  鉴赏古诗词的实用方法之二
  ——把握感情落差鉴赏古诗词
  如果没有水位差,就不会有瀑布的奇观。诗文亦然。诗文所以忌平铺直叙,贵能波澜起伏,究其实质也是感情落差的把握问题。
  最常见的拉开感情差距的表现方法是:从反面来写。譬如,唐·王昌龄的《闺怨》就是这样写的。明明是表现闺中少妇的满腔愁绪,却偏偏要从“闺中少妇不知愁”写起。
  这种正面不写写反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手法。王夫之在《斋诗话》中,论反衬之妙时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所以有“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也是由于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之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刘熙载在《艺概》里,则把这种加大感情落差的艺术手法,称为“衬跌”。他认为“词之妙全在衬跌”。这个“跌”字,即是跌落之义,是对感情落差的非常形象化的说法。
  强调一般的习惯心理与事实之间的差距,能使欣赏者有出人意料之感,而造成较大的感情落差。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可以为例。这首套曲开头渲染出一种大事将临,好戏就要上演的气氛和神秘色彩。特别是当作者写到“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时,人们在心理上会习惯地认为,这将有贵人来到。此时,人们起码是怀着要么敬、要么畏的感情的。可是当“贵人”走到跟前“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原来是从前明抢暗盗、敲诈勒索的刘三(刘邦)。套曲前后感情形成一个巨大的落差,从而造成一种辛辣讽刺的艺术效果。
  
  鉴赏古诗词的实用方法之三
  ——抓委曲的技法鉴赏古诗词
  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从诗的技法上讲,行文之委曲,就是采用委婉曲折、闪烁迂回的方式,“体情察物,巧吐心曲”,使人再三读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而如果语直文平,意思过露,则绝无沉吟回味之余地,诗的美也就丧失殆尽。古今诗人委曲的技法,若分条述之,可归结为三。
  言此意彼:即为双关,是委曲生成的一种表现技法。诗文中的双关词句,含有双重意义,一明一暗,言此意彼,“醉翁之意不在酒”,词句的意思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暗含的意思,就像打哑谜,用意主要不在手势本身,而在于手势的背后,蓄高乃题外之旨。用这种手法的诗,几乎俯拾即是。譬如陶渊明的《饮酒》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直接告诉我们的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是最美的,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但没有说出的言外之意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返回这优美而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虽不曾号召人们对黑暗官场进行激烈反抗,却启示人们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教人们从生活上远离它,从道德上鞭挞它。
  正意反说:就是正话反讲,有意颠倒为之,或明褒实贬,或明贬实褒。总之,言是意非,闪烁其词,表里相悖,而注重的是反面的意旨。这也是造成诗歌委曲美的一种表现技法,而且往往比上一种来得更为深沉强烈,更具艺术感染力。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整首诗表层写的是神仙世界的美丽,深层其实是要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跟权贵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这个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
  委婉曲折:就是话不直说明言,而是迂回行进,委婉陈情,由一意转出另一意,笔触如丝,含而不露。品诗人须再三味之,方可发微显胜,参透其奥。这也是常见的一种委曲美的表现方法。譬如,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中巧赞新嫁娘的聪颖灵慧,但不直言,而是抓住心灵写她的手巧。新媳妇入门,其“首场演出”——做羹汤能否成功,能否由此而博取婆婆的欢心,在夫家立稳脚获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将决定着她未来的命运与幸福。我们不能不为这位初来乍到的女主人公捏一把汗。但幸运的是,新媳妇很懂得讨好婆婆的诀窍——她懂得“知母莫如女”,于是先选准小姑为突破口,从侧面了解到“姑食性”,从而避免了与婆婆的正面冲突;又通过“先遣小姑尝”,而取悦了舌馋嘴尖的小姑子。这就争取了主动,在未来的可能发生的纠葛中,她已以二比一对婆婆占得了优势。总而言之,诗文抓住人物的心灵写手巧,结果二者全写了出来,写活了一个聪慧过人的新嫁娘。
  
  鉴赏古诗词的实用方法之四
  ——抓谜语法鉴赏古诗词
  众所周知,谜语和诗歌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可是,为了出奇动人,别开生面,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有时模仿谜语的表现手法,汲取谜语的艺术技巧,使他们创作的诗歌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红叶》,是一首写景诗,诗是这样写的: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诗题是“秋”,当然要写秋天的景色。且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秋天景色的:高大的乌桕树,像一位高明的老染工,把全身铁皂般的乌桕树叶染得猩红如血。那孤松背后的小枫树,定是昨夜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酒,面颊绯红,斜倚松干,想遮掩自己的醉容。诗人以卓越的胆识,高度的概括,从万木萧瑟中拣选出具有秋季特色的乌桕和枫树作衬托,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塑造了经验丰富的老染工和浪漫贪杯的小淘气两个形象,烘托出一幅明艳爽健的金秋图,特色鲜浓,饶有情趣。尤其妙在全篇不着一秋字,而秋意自足,正如唐人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见《诗品含蓄》)。读者即使不看诗题,从乌桕和枫树的红叶调动联想,试着猜一猜,定会猜出红叶影射的那个隐伏的事物正是秋。历来写秋的诗很多,却易落前人窠臼,终跳不出“秋风”“秋雨”之类的俗套,不及这首诗回味无穷,新颖雅致,别开生面。
  
  鉴赏古诗词的实用方法之五
  ——抓象征手法鉴赏古诗词
  可以说,很多诗歌都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如果我们能抓住这种象征手法,有时同样能够完全欣赏一首诗歌。当然,最先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度,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类似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