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隐语词呈技巧 黄绢幼妇显精彩

作者:金 寅




  我国灯谜源远流长,远溯上古时代汉字的产生和黄帝《弹歌》的出现,距今约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出现灯谜的雏形“廋词”和“隐语”。“谜”这个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还没有,直到宋初由徐铉补了上去。他注释说:“隐语也,从言迷。”说明“谜”就是利用迷离的语言来传递信息,把真意隐藏起来。所以到了春秋时就有了别名。宋周密讲得较清楚:“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言也,而俗谓之谜。”(《齐东野语》)“隐语”和“廋词”,是从不同角度给“谜”的命名。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很流行,有“秦客廋词于朝”(见《晋语》),有“齐威王之时好隐”(见《史记》)。
  大约到汉代,隐语朝事物谜和文义谜两个方向的分化进一步明朗起来。传说东方朔作过“蚊子”谜:“利喙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烟,指掌所扪。”文字中没有明说蚊子,但说这个小动物嘴很锋利身很细瘦,白天潜伏到晚上出来,喜欢吃人肉但害怕烟熏,更怕人的手掌掐死它。这就是事物谜,不过当时这种谜还是双关的,其中另有政治寓意。另一类就是以文字形义为主的谜。典型的例子是刘邦(字季)打天下,他让手下的文人编了个神话。《孝经授神契》里说,孔子修春秋时,白虹贯日,自天上降下一块宝玉,上边刻有文字,孔子跪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立,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其中“卯金刀”,合成刘(繁体作“刘”)字,“禾子”合成季字。仿佛远在春秋时代的圣人孔丘已预见几百年后有个刘邦要做皇帝了。当然这是后人制造的迷信活动,但它却是利用了文义谜的手法。到东汉末还出现过“碑谜”,最著名的曹娥碑就是一例,碑上面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绝),“幼妇”是少女(妙),“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好),“齑臼”是使舌头产生辛辣感觉的食物(辞)。显然碑文隐藏着“绝妙好辞”四个字。后来这种把一个拆散后制作成字谜的方法流行起来了。人们称这种拆两字合成一字来制作灯谜的方法叫“曹娥体”,或称“碎锦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