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万象更新

作者:余志鸿 郭蓬蓬




  【说文解字】
  “象”是一个象形字,上边是大象长长的鼻子和牙齿,中央是大象的眼睛,下边是猪的身子。看来古人把大象跟猪归为一类的动物,大象是长鼻子的野猪。大象在上古时期,确实曾跟猪一样,非常活跃地生活在古中原地区。今河南一带就是野象出没的地方,所以河南省古称“豫州”。现今河南仍简称为“豫”。“豫”就是大象的意思。
  
  象跟猪一样是被人类最早驯养的野生动物之一。我们祖先塑造了一个字——“家”来反映猪的驯养,这个字成了人类从牧畜走向农耕定居的象征。我们祖先又塑造了另一个字——“为”来反映象的驯养,这个字生动再现了大象被人制服后成为上古农耕和运输的主要劳动力。“为”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牵着大象在劳作之状(见左图)。其繁体字写作“为”(上部的爪,表示手;下部是大象的象形),非常形象地显示了古代大象被驯养并服务于生产的过程。后来“为”字的意义不断扩大,进一步派生成一个多义的动词,用来泛指人的一切劳作和行为。至今在现代汉语里,由“为”组合成的词语也特别多。
  象是现今世界上最庞大的陆栖动物,大象体重力大,喜群居,那么如此庞大的象是怎样被人驯服的呢?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叙述了这个过程。
  传说舜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叫象。象性格桀骜残忍,一心想害死舜,但是都被舜机智地躲过历次灾祸。尧知道了舜的为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又把部落的领导权让给了舜。舜当了部落领袖后,象非常害怕,但舜不但没有惩罚他,而是为了训育他,派他到有鼻去做诸侯。一次舜到南方去巡视,不幸去世。舜的弟弟象,听到哥哥的噩耗,后悔自己过去的错误,跪在舜的坟墓前,号啕大哭,突然他变成了一头大象。大象跑到山下,替舜耕起田来。从此,这头大象就一直陪伴在舜的坟墓边。
  神话往往是历史现实的镜像反照,动物世界的象就这样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被人物化,神灵化。古圣贤舜成为驯化野象的代表人物,神话演化了野象被驯服和向南方迁移的经过。现在中原地区已经不再见得到象的影踪,其中除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外,与历史上不断对大象的无情捕杀有关。成语“象有牙,焚其身”就点出了象几乎灭迹的原因:象的珍贵的牙齿给它带来了杀身之祸,于是大象不得不向南方丛林地带迁徙!如今,大象已被列为保护动物,象的力大无比和它的温和近人,使它成为人类亲密的朋友,至今象在印度国家里更是被视为圣物崇拜。
  自然界中的许多种食草类动物往往会遭到食肉类动物的无情追杀,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多数食草类动物选择了快速奔跑的方法来逃避追杀。但大象由于身体庞大,奔跑速度和持续能力远远比不上斑马、羚羊等食草动物,那么象靠什么来逃避猛兽的追杀呢?原因之一是大象采取了独特的生存之道。即使大象在个体较小的时候,也不是采取快速奔跑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对敌的战术。整个大象群体的团结、互助精神,远超出了其他食草动物,面对强敌攻击,每个大象都不怕牺牲,奋起反击,务使食肉动物难以得手,甚至在大象的拼死反击下伤亡惨重。当某只大象由于伤、病等倒下时,象群中的其他成员会长时间地守候在它身边加以保护,甚至老象死亡时,象群也会集体护卫和送葬。这种团结对敌、群体安全意识的生存本领,使大象这一古老生物能在生存竞争的复杂环境中得以活下来。这种群体生存关系的依附,也大大增强了个体的生存能力。由于大象不采取快速逃跑的方法来躲避猛兽的追杀,性情温和与群体和谐使大象过着相对悠闲的生活,心宽体胖,身材也逐渐进化得越来越庞大了。同时也使大象不必像其他食草动物靠生殖能力来维持成员数量。大象的怀孕期特别长,要一年半左右才生育一胎。
  大象以其平静和谐的心态、团结自卫的斗争精神,赢得了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权利。而且大象虽然庞大,但从不以强凌弱,平等地跟其他食草动物和平相处,并成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的食草动物。遗憾的是,在自然生态的竞争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大象,最后在人类的贪婪和残忍下竟难以存身,不得不从中原迁徙到南方。但是,大象的这种生存方式也许给了我们祖先在探索人类的生存方式时,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启发,所以“象”字也就比其他任何动物类的字在汉语中更具有象征意义和使用的活力。
  “象”字的本义是大象,但后来它的语义远远超越“象”的范畴,用法上也大大发生了转移和扩展,人们用它来表示一些自然现象和某些形状、样子,如“天象、星象、气象、脉象、景象、形象、印象、现象”等,有时也指仿效或模拟,如“象形、象声、象征”等,也可以表示比较抽象的事物,如“抽象、想象、假象”等。与此同时,“象”跟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于是造出了一个跟人有关的“像”。当我们需要表示与人有关的形象或表示相同、相似的意思时,就用“像”,如“人像、图像、画像、录像、肖像”及“好像、像话”等,这些词就都不能用“象”,必须用“像”。从此,“象”和“像”有了明确的分工。
  
  【中西文化漫谈】
  曾有经济学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作了形象比喻:准备起跑的国家好比乌龟,正在奋起直追的有如骏马,经济发达但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的就像大象。印度是一个视白象为神圣之物的国家,印度当前在国际上有两大动向:一是调节印、美、俄、中四方架构中的空间,另一就是像一头大象一样走进东亚经济整合的四合院里来。人们用动物形象形容大国时,总是以中国为“龙”,美国为“鹰”,俄国为“熊”,印度为“象”。如果中印恢复两千多年的友谊,中国就变成凤凰,印度就变成孔雀,亚洲就变得美丽而和谐了。
  “象”在英文里是一个古老的单词,中古英语作 elefaunt,源自俗拉丁语elephantus和拉丁语 elephantus,而拉丁语的“象”又源自希腊语 elephas。在英语里常用“象”来象征感觉迟钝,如as thick skinned as an elephant(不听人劝; 感觉迟钝),由于大象的历史几乎跟人类一样漫长,所以在美国俚语里用它来比喻见世面;开眼界;经世故:“see the elephant”;因象的体态庞大,充满了生物体的自豪,故而美国俚语用来展示大都市的景物:“get a look at the elephant”。
  象身上最神奇的是它的鼻子,象鼻子是万能工具。大象时常竖起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摆动,可嗅出几百米外甚至更远的味;它还可判断是否有危险,一旦发觉有危险,要么是逆风而逃,要么便猛冲,决一死战。大象的鼻子像人手一样灵活,能轻而易举地掠下树上的果子和枝叶,然后卷回鼻子,送进嘴里;若是想吃地面上的草,就连根拔起,在腿上拍打掉泥土再送进嘴里。大象的鼻子还可用来吸水。干渴的时候,把鼻子插进河水,“咕嘟嘟”吸个饱,真像一部小型抽水机。象的鼻腔后面食道上方,有一块特殊的软骨,起着“阀门”一样的作用,吸水时,“阀门”关闭;饮水后,“阀门”自动打开,正常呼吸。大热天,象鼻子成了洗澡淋浴器。大象的鼻子很有力量,还是防身自卫的武器。经过驯服的大象能轻松地用鼻子卷起几百千克重的树木或货物,一头象抵得上20~30个人的劳动力。在缅甸和泰国都有“大象学校”,大象毕业后,便分配到深山老林中当“搬运工”。
  俗话说大象的鼻子怕老鼠钻,中国古代还以此搞了个“斗兽棋”,说大象怕老鼠、老鼠怕猫、猫怕狗、狗怕狐狸、狐狸怕老虎、老虎怕狮子、狮子怕大象,如此循环。其实这是谬传。动物学家做过实验,把老鼠放在大象附近,大象走近老鼠,长鼻子伸过去,老鼠吓得拼命逃走。即使老鼠真的钻进象鼻子里,象也能把它甩出,置于死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