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2007年高考备考攻略(十二)
作者:何 郁
一、要破除畏难的心理。
二、必须练成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做到大致上把握文章大意;先阅读,再做题。
三、做题时,一定要认真思考作答步骤。
做现代文阅读,最要紧的功夫就是要基本读懂文章。为什么这样说呢?基于两点:一是读一篇文章,总是要基本读懂文章才算是“阅读”过了,否则读了一篇文章没有一个基本理解,又怎么叫“阅读”呢?二是高考考的就是基本阅读,首先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基本读懂的要求,其次,这些年来,现代文阅读考的就是要基本读懂文章,比如通过对词句的揣摩,看你是否明白了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对内容的梳理,看你是否把握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对某些句子或段落的用意、作用的考查,看你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
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小阅读考的是一篇关于“木版年画”的文章,命制了三道客观题。题目如下:
5.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6.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人文价值。
B.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理想化的符号。
C.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D.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C.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D.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这三个题目从词句、内容和思想含义等三个层面比较完整地考查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一定意义上说,能做对这三个题目,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这篇文章。首先是对“木版年画”的一个理解,文中有一句话,可能会迷惑同学的判断。文中说,“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第5题C项却说,“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很显然,这后一种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不严谨,是错误项。第6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基本把握,学生只要大致上梳理清楚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能做对这道题目。从选项来看,D项内容与原文不符,是错误项,“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怎么可能是“过往不复”呢,应该是有所传承吧?第7题稍微难一些,它除了要求大致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外,还要求能对文章的思想含义作出基本的判断。从选项来看,A项是错误项,“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传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有所传承,也还会有所发展,这是基本常识。
现代文阅读其实就是这样简单,考查的就是你是不是基本上读懂了一篇文章,这,又有什么难的呢?然而,我们的学生竟不容易得分。如何改变这样的情况呢?
第一,要破除畏难的心理。
从我跟学生的接触来看,他们普遍害怕做现代文阅读,尤其害怕做主观题,问为什么,回答说,总是没法写出得分的参考答案。一次是这样,两次是这样,时间长了,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读懂现代文了。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一篇白话现代文,居然读不懂呢?
调查发现,学生其实是可以大致读懂一篇现代文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大致读完,大致概括出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大致能发现比较重要的一些语句,大致能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为什么就不会做题呢?问题出在学生不知道这题目的答案是怎么样拟出来的。
我们有必要对答案的得分点作一些分析。2006年高考北京卷现代文阅读,考的是肖融的一篇《给“书虫”当夫人》的文章,一共四道题,其中一道客观题,略去不说,说三道主观题。
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②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
21.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第19题的得分点是这样分布的:①“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1分)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1分)“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1分)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1分)②幽默(回答“风趣、诙谐”也对);(1分)富于书卷气(回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也对)。(1分)
第20题的得分点是这样分布的: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书。(2分)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2分)
第21题的得分点是这样分布的:要点一:丈夫耐心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2分)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2分)
从三道题目的给分情况来看,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给分不是笼统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得分点给分的;第二,给分是有一定技巧的,这技巧因题而异,如解释词句的题目,答案中一般包含两个部分,先要说明词句的用法、句式的特点等,再解释词句的内容;第三,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如第20题有两问,每一问都是2分,只有回答两层意义才算符合要求。我们很多同学答题或者不注意分点写答案,写了一大段,不能得分;或者答得不完整,有遗漏,丢分了;或者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特殊要求,答得不得要领。所有这些问题,都影响得分。
第二,必须练成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做到大致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再做题。
从我对学生做题的过程观察来看,发现有些学生做现代文阅读的步骤有问题。许多学生做现代文,不是先看文章,而是直接开始答题,这当然就答不好。文章都没有好好读,连基本意思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能做得好题目呢?所以,做现代文阅读,必须练成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做到大致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再做题。同时,可以这样训练:选定几篇文章,规定好时间,拿笔看书,边看边圈画,圈画出那些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甚至还可以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上一两个字。练习七八篇之后,试图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命题,是不是就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出题。这样反复练习以后,你再翻开原来的题目看看,或许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你所圈画的那些重点内容,其实就在命题人所命制的题目中。当然,由于阅读的差异性,有时候,圈画得不是很准确,没有命中题目,也是正常的;但通过这种训练,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你的快速阅读能力就会有显著地提高。
第三,要认真研究怎样作答,研究作答的步骤。
阅读能力提高了,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样作答了。所以,我特别强调,要认真研究怎样作答,研究作答的步骤。以具体题目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2006年秋季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调研考试语文卷现代文阅读选的一篇文章是余光中的《从母亲到妻子》,写的是诗人对大陆的感念、对台湾的深情和对台海局势的忧虑。其中命制了这样一道主观题:
21.文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联系全文谈谈这两个比喻的含义。
这个题目6分,分值很高。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母亲是生我养我教我成人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深爱的母亲,是我一辈子要尊重的地方;妻子是我离开故土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是我后半生的依靠,是我现在生活并深爱的地方。”从学生写的这些词不达意的话来看,学生还是基本上读懂文章了,大意是清楚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也是大致上能够感悟到的。可还是不能很好地得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不懂得答题的步骤,或者说不懂得答题的要领,最后给他2分,是因为他勉强写出了参考答案的第一层意思。我们来看一下参考答案:
作者21岁以前生活在大陆,此后在台湾生活,如同一个人由母亲哺育,成年后却同妻子一起生活;(2分)大陆和台湾就像作者的母亲和贤妻,给他生命,给予他精神力量;(2分)母亲和妻子不和,夹在中间的男人很伤心,就像大陆和台湾不和,作为热爱大陆和台湾的诗人,作者也很痛苦,因此呼吁两岸要团结,不要分裂。(2分)
很显然,这个学生尽管蒙蒙眬眬地读懂了文章,但是不会答题,因而失分。解答这道题,实际上第一步需要解释这个句子的基本含义,就是说要解释“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是什么意思;第二步要说明这个句式的特点,因为这是一个修辞句,所以必须说出这个修辞句的含义;第三步还应该回答作者写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说,现代文考查只要是涉及到词句的题目,大致上不外乎这样几个步骤。回答其他的题目,也可以大致上仿照这几个步骤来作答。掌握了这样几个步骤,做现代文阅读又有什么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