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一种期待

作者:章斌斌




  形形色色的字,歪扭的,方正的,娟秀的,深黑的,蓝色的,一行行,一篇篇映入我的眼帘,想再仔细看上两眼,双眼却早已昏花。歇息手中的笔,直了直腰,抬了抬眼,窗外秋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屋顶的青瓦,萧瑟的秋风掠过敞开的心口,突然想起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多么流畅、富丽、荡漾、飘逸的文字,万番思绪,千种恋情。一旦回到现实,冷冷的,不禁打了个寒战……
  半天的批阅,上百篇作文,脑海中深留的影像不是借给同学某件文具,就是在野外捉龙虾烤山薯,偶尔有篇出彩的,迸出若干句生动的。难道学生的生活真的这么乏味简单!平时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今日又怎么啦?
  窗外秋风依旧,秋雨依然嘀嗒……
  望着这一切,我觉得不是我们孩子缺少积累,也不是我们缺少关注,更不是我们缺少指导,我们的孩子缺少的是一种学以致用的灵活,缺少一种发自内心的灵感,缺少一种运用的意识……
  感慨中随意翻看桌上的报纸,忽然看到一则趣闻:在美国某地一处公路急转弯的地方,立着一块大木牌,上面画着一位漂亮的姑娘,笑眯眯地对着向她开来的汽车说:“我喜欢开慢车!”据说,从此那个地方很少发生车祸。是呀,公路转弯处,一般竖的是“车辆减速慢行!”这种千篇一律的警示牌,美国的那块木牌别出心裁改“命令式”为“微笑式”,因此效果绝佳。防止车祸是这样,我们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作文毫无创意,犹如一潭死水,读之味同嚼蜡,倘若能匠心独运,才能让人为之一振,扣人心弦,读之诵之不忍弃之。我多想把这一切都告诉我的学生,写作有了创新,你们才会有庖丁解牛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快慰,同时给读者以极大的精神享受和启迪。
  遥看窗外,我们的校园是园林式的,“曲径通幽”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布局,方圆不过数十亩,却布局经营得幽深莫测,深入其中,常引起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叹。文章不也是这样吗,“文似看山不喜平”,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意外现象、反常现象都是能写出事件波澜的依据,我们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出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事件本有的曲折变化,于曲折处、矛盾处浓墨重彩,使人读之忽而扑朔迷离,欲罢不能;忽而豁然开朗,抚掌赞叹。越跌宕起伏,其韵味越绵长。我多想把这一切都告诉我的学生,写出事件的波澜,这样的文章情节才引人入胜,这样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才鲜明有力。
  把玩着手中精巧的手机,正如一个个小小的零件合适地安装在一台机器上能正常运转一样,作品中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如果用得熨帖,也能产生奇妙无比的效果,正所谓“秤砣虽小压千斤”。细节描写之美,美在人物的有血有肉,性格毕现;美在情愫丰富细腻,真实入微;美在衔接推动情节的发展,画龙点睛。我多想把这一切都告诉我的学生,挖掘细节之美,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以少胜多,富有魅力,因为“画家如果不仅仅关心树林,那么苔藓也显得非常动人;如果苔藓消失了,树林便完全改变”。
  我的目光又回到那些枯燥的、乏味的语句,干涩的语言,闭塞的思路,呆板的结构……一行行是那样的烦心,一篇篇是那样的令人深思,一幕幕又是那样的充满希望……
  我期待秋的丰收,期待严冬的消融,期待春的灿烂!窗外仿佛又遍洒美丽明媚的阳光!
  
  【心语独白】
  语言文字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语言文字是一缕阳光,普照着人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