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书香气华

作者:马东丽




  2006年8月,我离开丹桂飘香的美丽大学校园,来到千里之外的鹏城深圳,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初为人师,诸多不适,每逢独处,便分外怀念那遥远的大学校园,想念恩师邦和先生,还有他丰富的图书珍藏。
  邦和先生是我的硕士导师,是位博学多才,气质儒雅,风范淳正的儒者。他上课从来不用什么讲义之类的东西,一杯清茶就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一个下午,还常常大段引用资料,需要时就一字不差地顺手书写在黑板上,而且板书十分潇洒。讲到得意时,先生往往不觉手舞足蹈;讲到深沉处,则顿时表情凝重;讲到悲痛时,会见到他眼眶里隐隐有泪光闪现,我们听之亦是如醉如痴,如梦如幻,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下课归来,我们几个师兄妹就犯嘀咕,先生怎么能够把如此枯燥、艰涩的理论讲得那么浅显易懂,那么引人入胜?他脑子里怎么装有那么多精彩的文学片段、奇闻逸事?
  邦和先生的家是弟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记得我第一次去先生家,大开眼界,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个人藏书。先生家的客厅很大,简单、朴素、整洁,虽无常见的古董、洋酒之类的装饰,但十几个顶天立地的栗色的大书柜倚墙排列,让整个客厅充满古雅的韵味。书柜的每一格都是满满当当的,精装的、平装的、16开本的,32开本的,各归其位,琳琅满目,有些专业书籍,图书馆、资料室都未必找得到,用“坐拥书城”来形容其藏书之多,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做学问,堪为莫大的享受。书柜的空处还随意摆放着先生到世界各地参加学术活动时带回来的各式各样、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儿。我拿起这个,放下那个,像陈涣生上城,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先生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把玩他的收藏。先生对藏书异常熟悉,无论我们拿起哪本书,他都能迅速说出与之有关的故事、观点、理论,让我们惊叹不已。后来又去过很多次,每次一推门,便觉书香扑面,看到总在勤攀书山的邦和先生,不由得想起东坡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难怪“满腹诗书”的邦和先生能够这般气质儒雅。
  先生嗜茶,每次弟子登门拜访,总是拿出各种名茶让我们尝,一边品一边讲茶与健康的关系,讲“茶圣”陆羽的《茶经》,讲晚明张岱茶痴的故事,讲《红楼梦》中的“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讲宝玉不识妙玉的绿玉斗泡的是体己茶……天哪!这哪里是品茶,分明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茶文化研究课。
  我仿佛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先生的教诲还在耳边,书香扑面,茶香满口。但我确实知道,我已离母校千里之外了,千山万水,这样的日子再也没那么容易获得了。我想我现在要做的就是,牢记先生的言传身教,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记得毕业前夕,先生反复跟我说,一定要多读书,多写文章,始终保持学术追求,做一个学者型的中学教师。
  腹有诗书,其德自谦;腹有诗书,其身自正;腹有诗书,其品自高。教育作为一项为孩子们“打底”的工程,自然需要我们具有高远而博大的精神,充实而圣洁的灵魂,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与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这些呢?我想答案只能是读书和思想。
  读书和思想,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就是其精神生命的表征。只有这样,教师的心灵之泉才不会枯竭,精神世界才不会空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手不释卷的教师,一个思想着的教师,也肯定会对自己的学生形成良好影响。因为这样的教师,已经给他们送上了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培养读书好习惯,最是书香能致远。
  
  【点评】
  本文主要叙写了大学导师邦和先生,把对先生的想念用一串回忆的故事流畅地“串”起来,一幅幅画面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深切的思念、往事的追忆、浓浓的师生情,一切都显得真挚、细腻、质朴,自然感人,这也是“文以情为贵”的独到之处。
  作者文笔清新,感情细腻,捕捉敏锐,在对细节娓娓道来的同时,更是领略到了先生的“心灵之泉”。结尾的议论抒情道出了“书香气华”的题眼,也道出了“读书和思想”应是教师精神生命表征的哲理。叙议结合,中心突出,耐人寻味。
  (李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