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有德者必有言
作者:佚名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
孔子说:“君子所向往的三种境界,我还没有办法达到: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讲自己啊。”
注
朱熹《论语集注》:自责以勉人也。
道:路也,引申为遵行一定途径所达成的结果,可译为风格或境界。
读
何谓仁者?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勇敢的气度对待人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正因为有如此的气度,所以无所谓烦忧,仁者可以防微杜渐,心怀善良,这种人就达到了所谓的仁。何谓知者?当然就是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人,更主要的是既知自己也知别人,知道哪些事可以为,哪些事不可以为。有的人受到侮辱,剑拔弩张,挺身而斗,这不是勇敢;有所大追求猝然临危泰然处之,没有缘由而受到责难却不会发怒,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因为这种人有勇气面对的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某种奇耻大辱。
《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仁、勇,是所谓“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心理,即文化积淀为心理也。
片段选读二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好言语;有好言语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爱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爱。”
注
朱熹《论语集注》: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勇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
读
这仍是内(仁、德)外(勇、言)的关系。有得于内,无待乎外,而必有外。有言是从有德的体验而来;勇是从仁的实践要求而来。反之,则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