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北楷南行

作者:余 冰




  4世纪末叶至6世纪末叶,宋、齐(南齐)、梁、陈先后在我国南方建立政权,叫南朝(420~589);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北周先后在我国北方建立政权,叫北朝(386~581),合称南北朝。“北楷南行”,即北朝楷书南朝行书,是对南北朝书法特点的概括。
  楷书是最能体现方块汉字的特点,又最趋实用的字体。说楷书,就要说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钟繇(15l~230)。他对隶书进行了改造,保留了隶书的结构,但用平直的横和不再拖展的捺,取代了隶书的“蚕头燕尾”,并加强了钩势,从而促成了楷书的定型。后人称他为“楷书之祖”。他的《宣示表帖》虽然仍有着隶书的意味,但已经强烈地突现出来楷书的魅力。
  北朝楷书盛行,尤以北魏最为突出,因而称为魏碑。魏碑主要有4类:造像记,墓志,摩崖,碑刻。
  造像记是魏碑书法特有的形式。北朝多在山崖上开凿石窟或在石碑上开龛(小阁子),再在里面雕刻佛像。每造一像,往往还刻上题记,记述雕刻的缘由、经过等。这些文字就是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刻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题记为楷书,纯用方笔,棱角锋利,势雄力厚。一般刻石文字为阴文,《始平公造像记》却是凸出石面的阳文。整齐的凸起的界格,给了每个字宽绰的空间,从而整体上又呈现出一种疏朗的美。
  墓志是放在墓内的刻石,上面记有死者的姓名、籍贯和生平。《张黑女墓志》,北魏时刻。楷书,字形较扁,但随字势的需要而有变化,横画的伸展与撇捺的飞动中,融进了隶书的笔法,雄健潇洒,达到了高雅、大度的艺术效果。
  《郑文公碑》是摩崖刻石,削崖为碑,分刻两处,习惯上称为碑。上碑在山东省平度县的天柱山,下碑在山东省掖县的云峰山。北魏书法家郑道昭手书,碑文大同小异,都是记述他父亲郑羲的生平事迹。楷书,以圆笔为主,不像方笔那样棱角分明。笔画的舒展之中,含有篆书的笔意,通篇风格沉稳刚劲。
  碑刻在南北朝时期数量不多,《张猛龙碑》是魏碑中碑刻的代表。楷书,字体平正方整,用笔以方笔为主,笔势干净利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汉《张迁碑》的书风。同时,也掺和了一些秀丽的笔法,在刚健中又增添了几分婀娜。它自成面目,是楷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南朝,纸已普遍使用,书法以行书为主。如果说北朝的书法雄奇方朴,那么南朝的书法则婉丽清媚。《太子舍人帖》为书法家王僧虔(426~485)的一封短信,但写得俊逸疏朗。
  南朝禁止立碑,碑刻极少,因而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的《爨龙颜碑》就颇为珍贵。碑文楷书,但许多地方保留着隶书的笔法,有种原始、苍古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