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校园文学月报

作者:佚名




  主办: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校园文学报刊分会
  主编:王 刚 本期特约主编:张佳平
  
  校长寄语:我们的目标仍然是使我们成为最好的。在这里,所有的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形成一种智力,健康的情感,感恩豁达的品德。通过这些,他们能成为他们所想成为的任何人。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校长邓云洲
  
  点击文学社
  广州大字阳属中字黄华文字社
  
  黄华文学社,因毗邻黄华路及校内历史建筑“黄华堂”而得名,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黄华文学社以“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开拓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文学爱好”为宗旨,以社团主题活动和《希望》文学社刊为特色,推出实力作者和代表作品,成为广州中学校园文学的前行者,仅2OO7年上半年,社员已在《故事会》《中国校园文学》《现代中小学生报》《广州日报》《广州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七十多篇,还在省市举办的多项作文比赛中获奖。现任社长黄子翘同学多才多艺,是广州市中学生文联副主席。在广州市中学生文联的支持下,在广州市兄弟学校文学社的互相联动下,具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黄华文学社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雨
  
  黄华文社  李书耘
  秋天是令人伤感的季节。如果黄昏更兼细雨,那便是点点滴滴打在守窗人的心上,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古代的文人总喜欢抒写悲凉的深秋,乱如丝的飞雨,尤其是在仕途失意的时候,漏断梧桐,空阶滴到明。回想起过往的春花秋月,故园美景,孑然一人,于是怆然而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秋雨是体贴而大度的,无论骚客怎样在她身上倾诉无尽的忧愤,她始终缄默不语,充当着沉静的倾听者,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依旧如此。曾经在多年前邂逅张爱玲的《秋雨》一文,读罢长叹:“读罢张氏《秋雨》后,再无秋雨能入眼。”张爱玲《秋雨》的字里行间,总有淡淡的幽怨与伤感,大概是她这辈子经历的太多了吧,在她的笔下,秋雨成了跳动的精灵,可亲,可感,如同穿越了千年的光阴,翩然而至,惊鸿一般的美丽。其实万古千秋,风雨江山,变得苍老的,是人吧!
  江南是多雨的,寻常巷陌,撑着油纸伞的女子走过,身上散发着丁香一般的芬芳,空气中有一种难言的美好气氛,能令人浮躁的心沉静如水。交错的雨丝织成无形的罗网,奏出好似江南丝竹一般悦耳淡雅的曲调,到了夜间,只余下“叮咚”之声,是李义山笔下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小雨也别具风味,她是步履轻盈的母亲,温柔地催促着失眠失意失落失望的人们入眠……
  我不喜欢伤感,因此我选择了与雨同乐,以雨为朋;我选择了和刘禹锡同样的洒脱;我选择了推开窗户,欣赏着秋雨独韵。雨丝粘在脸上,那凉意令我心醉……
  其实,人生并没有什么看不开的。白驹过隙,庄生迷蝶!人若不学会知足,不学会珍惜,真的会如流沙般消失的。请不要因一场萧瑟的秋雨而悲凉,请将每一场大雨都看作大自然的恩赐;暴雨骤来,雷霆万钧,洗涤着脂粉乾坤,琉璃世界,如一把高悬于空的利剑,破开社会的阴霾黑暗。一切结束之后,便是万象更新。
  今天,窗外又有雨,使人想起“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地下飘零的是南国如云锦一般的木棉。我才来得及沏上一杯茶,就听见她在轻叩我的窗扉,没有丝毫烦扰,没有丝毫焦躁,只有一份独特的宁静,穿越了万古千秋,一如她千百次的造访,如水一样的情怀……我亲噙了茶,忽然想到,两千多年前的那天,屈子投江之时,是否也是风雨飘摇,晦明阴晴?不管怎样,光阴已过千载。如今,我与雨为友,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了。
  且看今朝,风流人物谁是!
  
  指导教师语
  
  一篇富含文化底蕴的优雅散文。多少文人吟叹过“雨”啊,然而作者在这里并不是一味堆砌似的“獭祭”,串联起这些零章碎句的是作者善感的心灵,丰富的诗词积累和那份闲适洒脱的情怀
  (张佳平)
  
  古 园
  黄华文学社  蔡 骊
  
  茫茫大海的航行,岛屿是暂时的安定;
  死亡沙漠的穿越,绿洲是片刻的喘息;
  黑暗小巷的行走,路灯是瞬间的光明。
  而喧闹疲倦的生活,哪里去寻找宁静、舒心?
  万条柳枝的飘扬,春风是柔和的伴奏;
  蜻蜒点水的轻盈,碧波是荡漾的和音;
  鱼儿觅食的愉悦,藻荇是欢乐的旋律。
  而心旷神怡之情,又该与谁共鸣?
  悠扬婉转的琴声,带来了淡淡的清香;
  曲径幽处中漫步,鸟儿总是夹道欢迎;
  错落有致的楼阁,洋溢着古老的气息。
  而独坐雨亭的我,陶醉何时才愿清醒?
  宁静是这闹市中的古园,
  书香给我声声回应,
  只等忧伤顺流而去,
  明朝又是壮志豪情!
  
  指导教师语
  
  语浅而情深,整齐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精神上的“古园”意象,使得这首诗具有古典风味的风流蕴藉。哪里去寻找宁静、舒心?该与谁共鸣?陶醉何时才愿清醒?这都是人生的困惑,而作者在这里显示了她的冷静、智慧的思索、淡淡的忧伤以及豪情。
  (张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