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阅读与写作

作者:莫娟娟 傅嘉明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讲道:“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子的有秘法,开点心铺子的有秘传……但是,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会传给子孙的,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那么,作文就毫无秘诀吗?却也并不。鲁迅 在1935年6月29日致赖少麟的一封信中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方法,无非就是“多看和练习”。“多看”强调阅读,“练习”重视写作实践。谈起阅读对于写作,重要性人人皆知。然而,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学些什么呢?读者各有侧重点。我的体会是:感悟作品文意,学习行文技巧,模仿大家语言。
  
  一、感悟作品文意
  
  所谓“文意”,指文章的立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同类型的文章,文意的表述方式各异。论说文论点往往旗帜鲜明,要求表达准确、严谨、全面、精炼;记叙文、散文等则要求做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理在文中不显露”,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感悟。然而,无论是诗歌还是长篇文章,一定有一个“立意”。文意犹帅,无帅之兵(素材),谓之乌合之众。山川花鸟,烟云竹石,都有自然之灵气;人情百态,世态炎凉,均寓意于其中。关键在于作文者有一颗敏锐的心,艺术之至,未始不与精神相通。
  洪迈在《容斋随笔·东坡诲葛延之》,费衮的《梁溪漫志·东坡说文》中都记载了同一件趣闻:
  葛延之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之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日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中国艺术史上由文而画,因画而文,文画双璧者不乏其人,郑板桥可谓典型,他在(《竹》一文中写下自己创作感受:“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独画云乎哉!”苏轼《文与可画贫筜谷偃竹记》中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每一部优秀作品,包括文章在内,都是一颗艺术的心灵对自然万物、生活百态的认识、理解,我们阅读他们的作品,无疑是与一颗高贵的心灵对话,增智慧,长见识。所以说,阅读的至境在悟道,在养心,是在借别人的酒杯感悟自己心中的块垒!
  
  二、学习行文技巧
  
  人们在写作中,都明白读书重要,希望把那些精彩情节印在脑海里,甚至大量背范文,使得那些典范篇章的套路烂熟于心。作文时,只要在大脑数据里搜寻个把路数,开头结尾加上起承转合,考场作文就可轻松挥就。于是,一篇篇相同或相似面孔的作文便“批量生产”出来了。
  写作,最忌雷同。无论什么范文,都只是一个“规矩”。不知“规矩”,无以为文;只知“规矩”,永无创作可言。梁启超给学生指导写作时说:“可予规矩,不可予巧也。”写作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好了。但更多的情形是对众多手法的综合运用。作家梁衡说:“(写文章)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所说“文无定法,行云流水”即指写作技巧变化无穷也。
  
  三、模仿大家语言
  
  初为文者,最重文采。阅读中,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可能就是文采,初学者最擅长捕捉名人警言和优美词句,并在作文中主动找机会运用。其结果往往是囫囵吞枣,文章有前言不搭后语,生搬硬套,冗长拖沓之嫌。殊不知,作文也讲“经济”,孔子说“辞达而已”,即指此理。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结晶,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契诃夫也说:“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列宁说得更绝:“要用写电报的方式写文章。”
  文言文最讲“惜墨如金”,自古就有“史家笔法”的优良传统。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逸马杀犬于道》记录了一个文史典故: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日:“试书其一事。”一日:“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日:“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日:“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日:“内翰云何?”公日:“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欧阳公修史如此,曾巩为文亦然。朱熹《朱子语类‘曾巩授陈后山作文之法》中记载:
  后山携所作以谒之……因请改窜。但见南丰(曾巩建昌南丰人)就坐,取笔抹数处,每抹处连一两行,便以授后山,凡削去一二百字。后山读之,则其意尤完,因叹服,遂以为法。
  优秀的文章往往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并且是作者自己修改而成。欧阳修对此深有体会,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巴金指导萧乾写作时说:“写吧,只有不断写,才知道怎么写。”
  文章的高低优劣是可感知的,年轻人比文采,中年人比知识面,老年人比人格。作文之道,在立意,在技巧;在语言,最终在于做人。中国文学史家刘文典谈写作体会,把作文之道概括为:观世音菩萨。观,要多阅读,特别是观察生活;世,要懂人情明世故;音,行文讲求音韵和谐;菩萨,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百姓服务的菩萨心肠。
  作文的外延是生活,作者的阅历有多丰富,文章就可能有多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