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刘云峰




  现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在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前教育界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如何适应时代的教育,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善于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授的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大多数思考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教会学生,而学生则是课堂上的听众和记录者。老师无意中把他们的大脑当成一个巨大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巨大的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厌烦,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即使学生愿意学,我们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几本书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如果让学生愿学、乐学、勤学,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提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必然会促进学生的提高,当前开放性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许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让学生写日记,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能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课堂教学生命的盐,有了它,教与学才能有滋有味,才能牵引学生“循文——析象——悟理”。
  一、智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折射出一种智慧的美,是教育艺术的升华。如教授《荷花淀》时,把水生嫂的对话变换情调:一种是泼辣,不通情理;另一种是娇滴滴,柔弱无比,进行分角色朗读,在笑声中让学生透过语言品味到水生嫂的性格、情感,体味小说语言的和谐感、情味感。
  二、理趣。理趣,即理性之趣。课堂中应蕴含学理,只有内涵深、耐品味、富有理性之美的课才算好课。《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由于是文言文,学生不好理解。但只要设计好,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前用大字在黑板上写上“一、二、三、四”,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兴趣,既而探究蕴含的哲理之美:一个小屋——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个女人。循着这条线,很轻松地让学生遨游在课文的情感海洋之中。
  好的课堂教学,就是变思维信息的单传递为思维的多边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信息的转化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一个学生在这种课堂结构中处于平等地位,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调动了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就要创造条件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口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亲其师而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受到压抑。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又提高教学、适应当前教改的新形势,是一个双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