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流清以源洁,影端由表正

作者:佚名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也。累迁至吏部侍郎。
  玄同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乃上疏曰:“⑴臣闻制器者必择将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之非贤,无以致于理。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君不养人,失君道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仪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官之不得其才者,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
  “臣又以为国之用人,有似人之用财,贫者厌糟糠,思短褐;富者余粮肉,衣轻裘。⑵然则当衰弊乏贤之时,则可磨策朽钝而乘驭之。在太平多士之日,亦宜妙选髦俊而任使之。选人幸多,尤宜简练。臣窃见制书,每令三品、五品荐士,下至九品,亦令举人,此圣朝侧席旁求之意也。但以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⑶故人上不忧黜责,下不尽搜扬,苟以应命,莫慎所举。且惟贤知贤,圣人笃论。伊、皋既举,不仁咸远。复患阶秩虽同,人才异等。身且滥进,鉴岂知人?今务得实才,兼宜择其举主。流清以源洁,影端由表正,不详举主之行能,而责举人之庸滥,不可得已。”
  (节选《旧唐书·魏玄同传》,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
  
  【文学常识积累】
  《旧唐书》,“二十五史”之一。“二十五史”是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到《明史》的二十四史(也有人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以上合称“二十五史”)再加上一部《清史稿》。“二十五史”是古籍中最具系统性的经典巨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在反映中国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至清朝灭亡大约五千年历史进程方面,构成了一个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成为中国史学上的丰碑、世界史学上的奇观。
  
  【知识考查】
  1.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君者,所以人也。 牧:统治
  B.礼仪犹者,何也?阙:通“缺”
  C.贫者糟糠,思短褐。 厌:厌恶
  D.得失无大。隔:区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者,所以牧人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臣又以为国之用人/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但以褒贬不甚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且惟贤知贤,圣人笃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五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魏玄同用人之道的一组是()
  ①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②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③选人幸多,尤宜简练。④每令三品、五品荐士,下至九品,亦令举人,此圣朝侧席旁求之意也。⑤今务得实才,兼宜择其举主。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玄同因为被任命为管理选拔官吏的吏部侍郎,担心自己的做法不能完全符合招揽人才的方法,就向皇帝上书,积极寻求良策,他是一个称职的官吏。
  B.魏玄同认为现在百姓不富裕,盗贼作乱,争斗诉讼没有平息,礼仪教化缺失,是因为他手下的官吏不称职,没有当官的才能。
  C.魏玄同指出,只有贤者才能识别贤者,如果能给像伊尹、皋陶那样的贤才委以重任,那么不仁德的人就会远远退去。
  D.魏玄同认为,要寻求真正的人才,同时应选择负责任的荐主,不了解荐主的人品才能,却一味责备他所举荐的人平庸,是不能办好事情的。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C(厌:饱,满足)
  2.D(A表凭借,B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因为,D况且/尚且)
  3.B(①说明魏玄同做官负责任,④是魏玄同对朝廷政策的评价)
  4.B(对文中“下吏”理解有误,应为“下面的官吏”)
  5.⑴臣听说制造器具的人必须选择工匠来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寻求贤者来担任官职。
  ⑵如此看来,在衰败而又缺乏贤者的时代,就应该激励那些衰朽笨拙的人并且使用他们。
  ⑶所以大臣对上不必担心受到贬责,对下也不尽心搜求举荐,苟且应命,没有谨慎地考虑举荐人才的事情。
  
  【参考译文】
  魏玄同,是定州鼓城人。多次提升官职,直到吏部侍郎。
  玄同因为既然被任命为选拔官吏的官职,担心自己的做法不能完全符合招揽人才的方法,于是上书说:“臣听说制造器具的人必须选择工匠来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寻求贤者来担任官职。工匠不优良,就无法把器具做得精,官吏不贤良,就无法治理天下。国君,是统治人民的;大臣,是辅助国君的。国君不能养育人民,就失去了做国君的道理;大臣不能辅佐国君,就丢掉了作为大臣的责任。任用官吏,实在是国家的根本,关系到百姓的安危。现在人民没有更加富裕,盗窃作乱的人没有减少,争斗诉讼没有平息,礼仪教化还缺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下面的官吏不称职,众多的官员没有当官的才能。官职没有委任给有才德的人,就是选拔官吏的方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啊。”
  “臣又以为国家用人,就好像人用财,贫穷的人满足于酒糟米糠,操心粗布衣服;富的人粮肉有余,穿轻暖的皮衣。如此看来,在衰败而又缺乏贤者的时代,就应该激励那些衰朽笨拙的人并且使用他们。在天下太平贤者盛多的年代,应该选择那些俊杰之士任用他们。选拔人才应多多益善,但特别需要精心挑选,臣看见陛下的命令文书,经常让三品、五品的官员推荐贤士,下至九品官,也让他们举荐人才,这是朝廷礼贤下士广泛求人的心意。但由于对他们的举荐赞扬或批评的制度不明确,对举荐的成绩和过失没有严格区别对待,所以大臣对上不必担心受到贬责,对下也不尽心搜求举荐,苟且应命,没有谨慎地考虑举荐人才的事情。况且只有贤者才能识别贤者,这是圣人的至理名言。伊尹、皋陶既被委以重任,不仁德的人就会远远退去。还有值得忧虑的是官位等级虽然相同,但人的才能却不等同。有些人自己是混上官位的,名不副实,用他作镜子,又怎能识别人的优劣呢?现在要致力寻求真正的人才,同时应该选择负责举荐的荐主。水流清澈是由于源泉洁净,影子端正是由于标杆正直。不详尽地了解举荐之人的品行和才能,却责备他所举荐的人平庸昏乱,是不能把事情办好的。”
  (供稿/安徽太和一中祝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