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美不胜收

作者:余志鸿 郭蓬蓬




  【说文解字】
  美,是一种视觉享受,也是一种心灵感悟。但是,美首先表现为客体的存在,原始人正是从客体存在物对感官的刺激引发的快乐情绪中,感受到了美的力量。但是,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不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切实的自我感知,以及对外部世界事物的功利追求。比如跟“美”字同源的“善”字,像双手捧羊肉进口以示味之鲜美,表现出古人对食物美味可口的赞赏。我们只要追溯汉字的初始形态,就能发现华夏民族祖先的自我传播意识,特别是审美观念的形成。关于美好概念的一大批字,“美”和“每”是原始人的图腾美,“好”和“姼”是生育美,“善”和“良”是口味美,“精”和“菁”是植物美,“翠”和“雅”是鸟兽美,这里有归纳思维,有类比思维,反映了客观审美观念的心理记录。在实际使用中,它们明显超越图腾、生育、口味等狭隘的自我认识,向汉人的共识转化。
  我们汉人有很强烈的审美情结,汉字中有上百个传达对美感知的字,但是这里主要说一下“美”字。最原始的“美”写作“每”,我们先得从“女”和“母”这两个字说起。在造字时期的母系社会,女子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她们管理族群,负责人类的繁衍,所以我们的祖先造了两个典型的字:“女”和“安”。“女”是象形字,双手抱胸,安坐的样子(见下图);女子安坐在家,象征着原始生活的安定,这就是“安”字的来源。
   反映女性生育这一社会职能的字也随之创造出来:在“女”的胸口画上两个点,表示乳房——象征女性的哺育功能(见上图),这就是“母”字。“母”从造字角度说,是一个指事字。在原始社会,生存是人类的第一要素,生存有两大任务,一是生产,二是生育。生产的任务由男子承当,所以“男”字从田(畋猎的意思)从力;生育和哺乳的任务由女子承当,所以“母”字凸现其双乳。
  当一个女子进入哺乳期,在原始人眼里是最美的,整个部落将为之庆贺,要为她戴上原始图腾,成为部落族群的崇拜者。人们就造了一个新字。即在“母”字上方画上代表兽角状的符号——“每”(见下图)。这个“每”字深刻体现了母系社会人们对女性美、生育美的崇拜和最高信仰。遗憾的是,这个“每”字所表达的信仰在现代汉字和现代汉语里已荡涤无遗。随着父系社会的形成和成熟,女性的阴柔美逐渐被男性的阳刚美取代,男性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追求生活质量和维护自身安全越来越成为原始社会文明进化的要求。于是,女性英雄形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每”字也从它具有个性特征的特有文化含义转移到了所有个体身上,于是假借为代词,指全体中的任何个体,从而强调个体中的共性特征。这一意义的转化,正反映了母系社会功能转移的深刻变化。
  
  从“女”字到“母”字,再从“母”字到“每”字,反映的都是早期人类个体的心理感受,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在创造这些字的过程里人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汉字通过形体和意义的结构特征更强化了这种功能。我们通过原始文字信息发现,作为人类自我传播的符号——文字中充分体现了原始图腾的标记,生命生殖的象征,或者人体的自我描写。但是,随着人的倾诉本能的发动,传之久远的占有心理的驱使,人类自我标榜的虚荣心的强化,文字功能不断扩张。反映社会转型的文字形态逐步从自我传播走向为社会服务。替代“每”的“美”字产生了。
  “美”也是象形字,女性特征已明显没有了。它已突出地显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我们看到人如何拥有自己的审美观念。有人认为“美”是大羊,把它定位在口味美;有人认为是“大”(表示成人)和图腾形象的集合,体现了图腾美(见上图)。我们比较赞成后一看法。从甲骨文字形体看,美字的下部是孔武有力的成熟男子,上部是以兽角为主体的图腾物。显然可见,人们对“美”的观念发生了转化,美所表现的不再是阴柔的母体,而是一种雄健力量的展示。从此“美”由外在的力量美不断深化地向着内在的精神力量转变,到孔子时代,美的内涵已经丰富多样,体魄的美降而为次,所以孔子观看了《武》乐后说:“尽美矣,未尽善也。”到他观赏无违于仁的《韶》乐时赞叹地说“尽善尽美”,已经完全把人类的文明美提高到仁的境界,明确提出乐是美的形式,善是美的内容。我们终于发现美是有层次的,浮表外露的漂亮、刺激感官的靓丽,寓爱于情的艳福,女性婀娜的妩媚,山色水光的滟潋,心思锤炼的灵秀……
  现代汉语有许多关于“美”的成语,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民族对美的颂扬,例如“美轮美奂”描写了外在美的基本特点,“美不胜收”反映了美的多样性,“成人之美”凸显美是一种施人以善的行为,“尽善尽美”显示了美的最高意境,“两全其美”指出美必须是全面的结合,“良辰美景”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美的追求,“世济之美”则告示美的继承性,等等。但是也有不少关于美的成语告诫人们不要为感官之美(包括言语、视觉、听觉等)所迷惑,例如“美言不信”“溢美之词”“同美相妒”“甘言美语”“侈衣美食”“掠人之美”,等等。到了现当代社会,我们发现“美”这个词一方面正在向更高级的层次发展,人们开始日渐注重公德美、心灵美和建构社会公平、公正的和谐美,反映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但我们又不得不遗憾另一面,个别媒体通过商业炒作正在把“美”商业化、庸俗化和纯功利化,这是需要我们严加警惕的。
  
  【中西文化漫谈】
  古代希腊跟古中国一样,对美的感悟是从人体美和性爱美开始的,但很快形成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的崇拜。随之,美逐渐发展成对象化的产物,从而使美的本质建立在人类的理想关系基础上。这种理想关系包含认识关系和伦理关系,包含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现实与未来、真与善的和谐关系。和谐、自由、民主这种理想关系的感性显现,成为美的内容是形式化了的理想。美的形式,诸如形体、线条、色彩、力度、量度、时空覆盖度、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圆满残缺、性情爱好等等,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逐步向更高层次提升,美的事物也在保持相对恒久的形式的同时,发展着革故鼎新的变易性。
  对美的追求,造就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繁荣和西方民主主义的发动;对塑造完美世界的渴望,激发着艺术家、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灵感。达芬奇认为,美是自然,但自然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迅即磨灭,因此真正的美在心中。艺术是第二自然,使真正的美获得永恒。所以自然的和谐和人心的和谐始终是人类向往的自然美。因此我们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看到神秘的美感,“微笑”虽然只是美的形式,但正是这一艺术形式使其背后的蕴含变得永恒。
  曾经看过一篇小说,叫《一个美丽的故事》。讲一个土耳其女郎和一个来自东方的中国男孩儿,他们相会在西方最具有象征价值的国家——美国,他们言语不通,但相爱了,用肢体语言交流,用眼睛,用手,偶尔也用嘴唇,但并不发出一点声音,或许只有一点点,那只是陶醉。她在中国男孩的下巴上画上胡子,在额头添了许多皱纹,比划着表示中国是古老的,土耳其也是古老的,最后用很结巴的英语说:“Love is old.”到他俩刚刚学会点滴英语时,她的父母叫她回国,去执行由她父母决定的婚约。从此爱情开始有一个阴影尾随着他俩。后来她要走了。临走时给男孩一个小挂件,是个银制的小酒瓶。瓶子里有一张她手写的纸条,是土耳其语。中国男孩看不懂,便一直保存着它。那个土耳其女郎叫那沙丽。
  几年过去了,杳无音讯,但那段感情一直在中国男孩心里。他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懂土耳其语的朋友,替他翻译了这张纸条。纸上写着:“每一次打开这个酒瓶都会有一只鸟飞出来。它说被关在瓶子里千年了,所以它要给放它出来的人实现三个愿望。你就许愿吧:第一个愿望是要那沙丽爱我。第二个愿望是要那沙丽回来。第三个愿望是要那沙丽回来和我在一起直至永远。那只鸟做了个非常无奈的动作,叹了口气,然后回到了瓶子里去。因为,那只鸟就是那沙丽,瓶子是你的心。你许的愿望让那只鸟又回到了瓶子里,又是千年!她在瓶子里,在你的心里。”
  这是在一对美国社会方式下刚刚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东方情侣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很美丽。它跟爱情的结果没有关系,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美丽。如果说美是自然,那么自然中的自然就是爱。爱,是人类的行为,因有了人的行为的参与,自然才显示出它的自然美。早在伊甸园里发生过的事,永远地演化为历史。我发觉这个短小的故事背后美的永恒,获得“美不胜收”的感受:The fine thing are too many to see或too many beautiful or excellent things to be fully appreciated; more beauty than one can take in...
  诗是美的,音乐是美的,绘画也是美的。诗是用嘴巴朗诵的,音乐是用耳朵享受的,绘画是用眼睛观赏的。人们通过感官去接受美,传播美,同时也运用通向感官的心灵去解读美。所以,无论哪种语言,都有无数从感官到心灵的“美”的词语,英语跟汉语一样有许多描写“美”的同义词族,例如:beauty,beautiful,very pretty,pleasing to the eye, prettily,aesthetically,nice, pleased with oneself, good-l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