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语文教学不能忘“本”

作者:蒋 骏




  语文教学不能忘“本”十分重要,这个“本”包含四个方面:一人本,二文本,三本色,四本义。我们必须切实了解,语文教学对象是人,教学的内容是文。围绕“文”展开的教学活动就必须抓住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即文化内涵和文化传统,必须立足于“文本”的基本意义来进行解读和整合。“本”在汉字系统中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就造字而言,“本”是指事字,在象形字的“木”下加一横,表示树根。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跟动物区别的根本,言说的是语,书写的是文,合称语文。所以从人类的深层基础来说,“语文”即根本。本文就从四个“本”出发,试对语文教学进行开拓性探索。
  
  人本——教学效果的关键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学生的个性心理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可以说,重视以人为本,善于以人为本的教学,不仅仅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体现一个教师师德的高尚。
  当今时代,学生知识的学习是多渠道的。如参考书、音像、网络等。但人格的健康发展、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以及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出发,首先教师的人格应该与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用伙伴、朋友这平等的身份融于学生之中,只有这样教师的知识权威才能充分得以体现。这样,我们所提出的“人本”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学一方的人本和教一方的人本。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要处处站在学生的人本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学生在学习中要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挥人本精神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教学中的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在互动中共同创造自主独立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心智的积累。当然,在学生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讲评和引导,还是十分必要的。
  
  文本——需要用语文素养来整合
  
  新课程提出,教材不等于课程,“生活世界”才是课程的范围。人类社会因为有了“文”,有了“文”之成“本”,才使文明产生巨大进步,使语言得以传之千里、留之后世,也使人类的知识得到积累和延伸。不过这里所说的“文本”,远非简单地指课本或教本。最初古人把知识凝聚的产物叫“册”,“册”是由竹简编成的,使用不便,传播困难,之后发明印刷术,有了“本”。有了“本”,中华文化才广泛传播和世代传承。所以“本”是知识传授的基础。不过,这里的“文本”含义是双关的,既是语言和文化传授的根本,即以文为本,也是师生共同对教材进行剪裁加工,进行再创造的文本;既强调语文与社会的结合,又注重大课堂的拓展和语文文本解读的价值。
  以文为本可不是以本为本,以本为本就陷入了本本主义,把书读死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教师和学生共同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脱离了文本就不是语文教学。立足于文本,去辐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致于滋长浮躁功利之心。
  
  本色——不忘语言文字的落实
  
  语文文本的深刻蕴含就在于它透过语言文字之美去揭示文本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很关键的是,引领学生欣赏、感受、品味文本本身的美感——作者的语言文字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小则指语言文字,次则指语言文学,大则指语言文化。从文字到文学,从文学到文化,使这个“文”,逐步深入到文化。文字、文学、文化正是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在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体悟出来的。让学生从文字所承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日积月累,逐步体会祖国文学艺术的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的人文传统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爱读书、爱写作的兴趣和习惯。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文学内涵为目标,文化底蕴的领悟为追求。
  
  本义——多元解读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
  
  所谓本义,就是三“文”(文字、文学和文化)的真谛。我们提倡本义,就是为了克服当前语文课浮光掠影的讲授,跳出技术范畴的教条,摆脱功利性的应试教学。在语文文本中,每一个字、每一篇文学作品,每一项文化事物,都存在着与历史不可分割的本义,吃透本义才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我们把精彩的多元解读留给学生,那么学生就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有了实现个人创新思想的阵地,学生在跟文本对话中获得美感,进行有价值的独立判断。
  我们知道,任何一类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鉴赏的结果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怎么“多元”解读,总有一个“作品视界”的信息差异,让学生自我实现多元解读,才能熏陶和生成心灵的斑斓色彩。人们常说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笔下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纵然千差万别,也不可能成为西门庆。因此,本义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价值取向。
  当然,强调本义阐释和多元解读的结合,并不表示教和学放任自流。文本的多元解读有助于学生的心灵驰骋,而文本的本义阐释,则使人生经验和学识资本尚不足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文本真正的“味”,使驰骋的心灵不断地回到本义上来,不断地深化理解。
  坚持“四本”,这正是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正确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