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书店风景》

作者:林 夏




  《书店风景》(三联书店出版)是一位女书人游走书店、徜徉书林的纪录。钟芳玲女士,以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教书与写书当工作和志趣。她在台湾和美国的大学念了10年哲学,但就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却告别了亚里士多德,投入与书相关的行业。她每年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世界旅行。与一般旅行不同的是,探访各地书店成了她的娱乐、工作和爱好,美术馆、博物馆、名山胜水等观光点反而成了陪衬。她说:“每到一个城市,我总像猎犬般地循着各种线索搜寻有看头的书店。”《书店风景》浓缩了她阅历上千家书店的见闻,让我们看到缤纷万象的书店的一角。
  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1919年由美国女子丝薇雅·毕奇创立。当年画家毕加索、作家海明威、音乐家斯特拉夫斯基、舞蹈家邓肯、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等精英经常在这里聚集,书店因而名噪一时。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世界名著《尤利西斯》是因为有了丝薇雅·毕奇的大力支持与具体谋划才得以出版的。像这类巨星级书店以自己的文化品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从而成为所在城市的地理标志,称为地标书店,连旅游图书也要加以介绍。作者说,诱引她去巴黎的,正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莎士比亚书店。书中还写了旧金山的“城市之光”、费城的“博得”等书店,都是爱书人心向往之的“圣地”。
  主题书店,指经营的图书围绕一个主题的书店。这类书店除了像儿童书店、艺术书店、企业管理书店、科学书店、运动书店之外,还有分类更细的如饮食、女性主义、玄秘小说以至犬科等书店。英国伦敦的“厨师书屋”是一家极有创意的主题书店。书屋的主人原是个热爱烹调的家庭主妇。书屋设在市场旁边,市场上的生鲜鱼肉和蔬果,正好与书店的主题相互辉映。书屋一楼设有实验厨房,每天总有一位烹饪长在这里炊煮佳肴。烹饪过程是按照书屋的食谱一步步操作的。如果说实验厨房是“普及班”,二楼的示范厨房就是“高级研讨班”了。每周六的下午,书屋邀请一位著名的厨师来讲课,边讲边做自己的拿手好菜。读者不仅可向名家学艺,还能够亲尝成品。当然,天上没有掉下馅饼,这一切都是收费的。但弥漫满屋的食物的香味,轻松的气氛,无不刺激着顾客购书的欲望。
  二手书店,也是作者关注的一类书店。位于纽约百老汇大道与十二街交口的“史传德书店”,有70年的历史,占地3700平方米,总藏书量高达250万册,被称为世界最大的二手书店。书店外悬挂的红底白字的标语上写着“EIGHT MILES OF BOOKS(8英里长的书)”,表示书店中的书如果一字排开将长达8英里(约13千米),这是多年以前的数字,现在会是远远超过了。书店书量多,书价低。虽说卖的是二手书,但绝不是书皮磨损、书页发黄的破旧书籍,许多是出版社印刷过量的库存,书店打折出售。室外的活动书架上摆满了打折又打折的特价书,每本1美元。作者说:“在这里若是刚巧找到自己喜爱的书,那种感觉就如中了彩票一样。”
  欧美国家的读书人还很看重古董书店。古董书店卖的都是二手(甚至几十手)书,但二手书店一般只卖便宜的旧书,而古董书店则专卖稀罕、绝版、装订和印刷精美值得收藏的书。美国新堡的“橡树丘书屋”有超过4万册有关书的书,如图书史、藏书、目录学、藏书票、书籍设计、制纸术等。20世纪初的美国藏书家爱德华·牛顿的名作《聚书的乐趣》,1919年出版之后一直是爱书人的案头必备。“橡树丘书屋”的主人是牛顿的“粉丝”。他收藏了与牛顿相关的作品,用牛顿故居的街名“橡树丘”作书店的店名,书屋的标志也用的是《聚书的乐趣》封面上的藏书票图案。
  《书店风景》反映的是一个爱书人对书店“外在的观察和极自我的品位”,钟芳玲女士在《自序》中深情地回顾:
  每一家书店都像一幅幅风景,有的婉约秀丽,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细致精巧,有的古意盎然,当然也有一些就个人的标准而言,相当乏善可陈,但无论如何,我总是心存感激,任何一种类型的书店,总能吸引与它相契的顾客。品位的高低如人饮水,实在不容置喙。在书的世界里,每个人自有他的天地。
  娓娓动人的叙述中凝聚着对书店的痴迷和爱恋。 “逛书店最过瘾的事,莫过于碰到趣味相投的店主或店员,和他们煮酒论剑一番,或是听他们口沫横飞地谈论自己喜欢的作品。”作者说,“书店的灵魂其实是这些活生生的人,是他们赋予一本本书以生命,是他们创造出书店的风格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