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秋夜

作者: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旅行。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但佳卫坚持。
  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卷心菜。我们给农民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我先来。
  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接着是老李。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接着是佳卫。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他喃喃地说:“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补记: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除了诗人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我所说的那年秋夜,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的泪水——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他已经复员了,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烈火中。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6年第5期)
  
  【学写作·懂人生】
  于德北的《秋夜》是2006年”中国小小说排行榜”备选篇目、2007年“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代表作品。初次阅读,可能会觉得《秋夜》是一个写英雄的故事,是写一个消防中队长佳卫为了救火而英勇献身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展开来会是一个短篇小说(或中篇小说)的篇幅。但现在我们看到的作品却只是一个千字的小小说。直接表现佳卫救火献身的壮烈场面,作者根本就没有正面展开写,作品仅仅是通过篇末的“补记”,用寥寥几笔的简叙,交代了本来已经复员、本来可以不去救火的佳卫而冲入火海的英雄壮举。这种小小说的“另类叙述”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小小说叙述个性并形成了独特的小小说魅力。
  避开壮烈的救火献身的“大场面描写”,避开了常见的英雄行为的新闻写法,于德北靠什么完成这篇小小说佳作的创作呢?他靠了一种小小说精彩细节的捕捉、提炼和渲染。于德北大部分的艺术注意力和大部分的艺术笔墨放在“篝火朗诵”场面的描写上。3个热爱诗的青年;在城郊的田野里,燃起了熊熊篝火;他们轮流背诵各自喜欢的外国诗;这是那个时代留给文学青年们的一个美好、浪漫的记忆,于德北将这个“篝火朗诵”的诗美体验用诗一般的小小说描述语言再现了它,构成了这篇作品独特的、核心的小小说细节。这个小小说细节与篇末佳卫在烈火中“涅槃”的意象构成了强烈的审美对比。一个如此美好的“篝火朗诵”伴随着佳卫的牺牲永远不会再现了;于是作品主人公“我”忽然领悟了佳卫为什么又恨火、又爱火的复杂、微妙的矛盾情结。“又恨又爱”的复杂情感;美妙的篝火与夺去佳卫生命的火场“并联”,使得《秋夜》的小小说故事和人物包含了众多鲜活的、多层次的审美信息。
  这是一个和一般短篇小说很不相同的小小说写法。没有了命运悲剧的直接铺展,没有了人物故事的完整叙述,只突出、只渲染一个小小说核心细节,只让这个小小说核心细节有一个死亡悲剧的反差、对比。如此说来,《秋夜》的核心细节实际上已成功地从“佳卫救火”转移到了“篝火朗诵”上。于德北集中了五分之四的篇幅去尽情地描写、渲染3个人的“篝火朗诵会”。“篝火朗诵会”其实已成了《秋夜》的核心象征细节,它象征那个年代的文学青年的浪漫情怀,并把那个年代的文学青年的文学情结作了充分诗化的审美再现;于德北因为让充分诗化了的文学情结和现实生活作了残酷对撞后,于是那种震撼心灵的悲剧审美效果便产生了。
  我们今天的时代非常需要佳卫这样的英雄——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可以牺牲我们个人的利益,甚至是我们个人的生命。在和平的正常的生活里,这样一种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还不容易体现,而一旦我们处在生命有危险的紧要关头和非常时刻,我们能否像佳卫这样毫不犹豫地冲入火海?如果一个人在人生的非常时刻能有这样的情感和勇气,那么他在和平年代的平凡生活中就会体现一种真正的审美人格和实用人格完美统一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