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歌中的信号

作者:汤吉夫




  【老汤档案】
  小说家、教育家、学者,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朋友从东瀛归来,告诉说在日本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广告词是:“抽点时间,多和孩子们谈谈”(大意)。我听了,先是惊异,然后就是一头雾水。在我想来,这则广告一点都不商业,怎么会“非常流行”呢?也许是公益广告,但公益广告不用说“非常”,连“流行”都很难,不信你可以看看咱中国的公益广告,哪个能“流行”得起来?
  但朋友的话不虚。因为另一位从日本回来的朋友很快就证实了它。
  这自然引起我的深思。一则普通的广告词能够广泛地流行,总会是有它的道理的。
  在我看来,这则广告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一是日本青年当下的文化状态,二是这种状态引起了有责任感的日本人的重视。这广告词的作者肯定是站在日本的民族立场,提请中年以上的家长,关注这一广泛存在的文化危机问题。
  无独有偶,这几年在中国流行歌坛上也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叫做《常回家看看》。陈红小姐的每一次深情的演唱,都很能打动人心……特别是如我一样的上了些年岁的人。这歌当然是劝谕青年的,希望青年人不要只顾了事业,而忘记回家去看望老人。歌曲没有说明回家看看的意义,也许主要着眼于是对老人的慰藉。和东瀛的广告牌词一样,这歌曲里也包含着一种劝导的意味。
  但我们的青年人需要劝导吗?我看是需要的。青年人回家看看,说到底不仅仅是为了给老人“捶捶后背揉揉肩”之类,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强代际之间的交流。在迅速前进的生活里,老年人也许会显得老旧,但不要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是,不要认为他们是被生活甩掉了的人。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也有更多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常回家看看,其实是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歌曲里不是唱道,“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吗?这就是交流,是代际间的交流。
  陈红的歌曲取的是完全的青年立场。在她的歌中,母亲就是喜欢唠叨的,父亲就是会张罗饭菜的,老人们最贪图的就是平平安安和团团圆圆的。这显然是青年人心中的那种老人,是一种单向度的理解。如果换一种老年人立场,情况也许就不是这样。不过,常回家看看总比不回家看看好,只是若把回家看看仅仅看作是尽点孝道,帮着老人“洗洗筷子刷刷碗”之类,是不可能做到“常”的,回去过几次以后兴许就烦了。一定要“常”,那也是受了伦理方面的约束,是不大情愿的。
  但无论如何这是个信号,说明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存在着两代人之间的隔膜。这种隔膜恐怕主要是由青年人引起的,他们忙于工作、忙于事业,而较少顾及到老人,于是才有了这种劝导。但这还不够,常回家看看里,还应当有交流的意思,有文化传递和继承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陈红的歌似乎没有日本的那个流行的广告词深刻。所以我们似乎也应当关注一下这个问题。
  (天津《今晚报》2001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