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增损离合浑成体 卷帘秋千巧猜谜
作者:金 寅
“人在人情在”,猜《诗经》一句。答案:“逝不相好。”
“绝代有佳人”,猜《左传》一句。答案:“美而无子。”
“霍去病卒”,猜《礼记》一句。答案:“疾止复故。”
上引三条谜各自显示了灯谜的体例,第一条反扣,谜面“人在人情在”,从反面理解就是:人不在(死)了,人情也没有了——从而引出谜底:逝不相好(人死了不再相好)。第二条正扣,谜面“绝代”理解为子孙断绝,“佳人”就是美女,这样正面引出答案“美(女)而无子”。第三条别解,谜面“霍去病卒”的原意是说汉代大将军霍去病死了,现在将谜面谜底整个儿进行别解,“霍”表示突然,“去病”表示疾病消除,“卒”死;谜底别解成:疾病止住了又突然死去。充分展示汉语汉字的多义特点,使灯谜语言文字的情趣发挥到极致。
晚清以来,以文义为特征的灯谜达到了空前的普及,不仅谜格不断增加,谜艺上也有很大的突破,谜的种类更是纷繁出新,据《归田杂记》记载,梁章钜曾以朱笔写一个“词”字,猜古文二句,谜底是“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意思是:“同”字不足而又有个“言”字,看上去字的颜色是红红的。开创了彩色灯谜的先例。张起南有一条外文谜记录在他的灯谜专著《橐园春灯话》里,谜面是“Good morning”,猜一字,答案是“谭”字,意思为“西言早”(西方语言中的“早”)。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用外文来制谜的典型例子。
至于谜格,就是制谜和猜谜的技巧。比如“卷帘格”,其特点是将谜底(字数必须多于两字)的字序像卷珠帘似的从下向上倒过来读才能扣合谜面。古人常以“卷帘”入诗,纤手轻举,漫卷珠帘,窗外春色尽露眼前,别是一番情趣。唐诗有李远的“初分隆准山河秀,乍点重瞳日月明。宫女卷帘皆暗认,侍臣开殿尽遥惊”,有王昌龄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宋词有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等,谜格也因这些诗句而得名。例如,“到”猜一句商店广告语,答案是“应时名点”。应倒过来理解:“到”——是学生在老师点名时应答的一个词,即“点名时应”。“岛”猜世界地名,答案是“地中海”。倒过来理解是“海中地”,因为“岛”是大海中的陆地。如果谜底是两个字的,倒过来猜就叫“秋千格”。有了谜格给灯谜开拓了更宽途径。
晚清的灯谜很大的特点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取材不再仅仅是四书五经了,开始涉及文字、俗语、成语、诗词、人名、国名、地名、花卉和中药等等。而且广泛融入文学作品中成为艺术点缀,如五色石主人《八洞天》、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陈森《品花宝鉴》、尹湛纳希《一层楼》、吴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魏子安《花月痕》等书,都有不少生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