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夏雨雨人

作者:余志鸿 郭蓬蓬




  西方的夏季几乎没有什么重大节日,但是却有一个独特的父亲节。这个节日的发起人是美国的杜德夫人。她的父亲叫威廉·斯玛特,是曾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功勋标榜的军人。在她13岁那年,母亲突然离世,留下6个儿女。她父亲立志不再续弦,自愿一人、父兼母职地抚养6个儿女长大成人。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儿,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后来,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但是当儿女们盼望能让父亲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玛特先生却因积年累月的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1909年,杜德夫人参加完母亲节感恩礼拜后,特别地想念父亲,她深感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心与努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的辛苦。所以在“母亲节”那天,她把心里的感受告诉给教会的瑞玛士牧师,牧师听了深受感动,并赞许她欲推动的“父亲节”运动的想法。1924年,美国总统科立芝(Calvin Coolidge)支持“父亲节”的创举,此后正式宣布成为美国国定纪念日,时间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礼拜日。这个节日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并不赋予特别的政治色彩,也没有把斯玛特作为南北战争的英雄来崇拜,更没有把父亲节跟爱国主义生硬联结,这就是西方的节日观。现在父亲节在东方也渐渐得到了重视,成为国际性的普世道德观念。
  这里我们必须提醒一下,在欧美国家,夏天的第一习俗是度长假,是追求皮肤的蜜糖色美。这显然跟东方很不相同。
  一到夏天,西方人就期待这一个长假的来临,在长假里,人们出外旅游度假,即使老板愿意付500%的工资人们也仍愿要长假而决不加班。这是跟东方人很不同的观念。而且,青年男女往往选择在这个季节结婚,因为少女们相信在夏天结婚,那么他们的爱情才持久永恒。西方电影中许多精彩的片断都发生在夏日,都跟夏日的情爱有关。白皮肤的西方人喜欢在夏日去海湾的沙滩,通过裸晒使自己变成健康的蜜糖色或古铜色,特别是女士们,她们认为这才是最美丽的肤色。但是相反,东方黄皮肤的女士们却认为白肤色才是美丽的符号,所以我们发现很多中国女生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打着伞。晴天打雨伞为什么呢?原来无论女生还是男生,都认为皮肤越洁白,女孩儿越漂亮。晴天不打伞的话,皮肤一下子就会晒黑。看来中国人与西方人对晒太阳的想法非常不同,很多西方人喜欢夏天去沙滩,觉得晒黑了,就长得更漂亮、更健康了。
  也许正是这种风尚的不一,留存在语言记忆里的文字也很不一样。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因而夏日的太阳使人更留恋: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太阳是谦虚的:The sun goes to cross the Western sea, leaving its last salutation to the East(当太阳横过西方的海面时,对着东方留下它的最后的敬礼)。这些格调高雅的语句,映射出西方人积极的心态,仿佛在灼热的夏天掠过一阵清凉的风。我国古代诗人何尝没有绝妙的夏日妙句,同样令人沉思,试欣赏下面的唐诗咏叹: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难眠夏夜抵秋赊,帘幔深垂窗烛斜。(李约《病中宿宜阳馆闻雨》)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李贺《南园十三首》)
  我们不妨比照一下,诗人的心绪融入季节的变幻,夏日啊,辞春迎秋,给人多少遐想啊?它们像飘落的雨珠,给我们清凉的呼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