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仰之弥高

作者:辑 录/田 野




  片段选读一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译】
  颜回深深感叹说:“越仰望,就越感到高大;越钻研,就愈感到坚固。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以广博的知识丰富我,以严肃的礼制规范我,使我想罢休都不可能。充分发掘了我的才能,好像能够高高地站立起来了;但想要继续跟着前进,又感到不知如何走了。”
  【注】
  钱穆《论语新解》: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矣。学者熟读《论语》,可见之道,实平易而近人。而细玩此章,可知即在此平易近人之中,而自有其高深不可及处。虽以颜子之贤,而犹有此叹。
  【读】
  钱穆的解释很好,“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而颜回所说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老师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对颜回、曾参的教导特征,远超出“学优则仕”的教育目的和范围,而成为完整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企望。作为老师,孔子也才获得如此崇高而近乎神秘的形象描述。“欲罢不能”四字佳甚,展示学习之不断深入状态。
  
  片段选读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容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却不越出规矩。”
  【注】
  不惑:由于兼顾学与思,并重学与行,对于人间一切事件都能明白其道理而不再困惑。
  焦氏循《论语补疏》: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
  【读】
  这已是千古名言,至今沿用。由年岁来描述人的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状态,是很有意思的。从而有各种解说。例如所“志”何学?“立”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事业有成还是道德有得?“不惑”于什么?“耳顺”何解?能否“知天命”后一切便顺顺当当?如此等等。其实可以各自为解,不必刻板以求。例如,“三十而立”,有人强调与“立于礼”有关,是指人从六岁“习礼”到三十岁才算完全掌握熟练,但后世多不拘泥于学礼,而泛指人格的成熟,更佳。最难解的是“知天命”,似可解释到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不再是青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前景茫茫,也不再是“天下事舍我其谁”那种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