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陈文丁画四部书

作者:余 冰




  著名学者、杂文家陈四益和著名漫画家、插图画家丁聪两位先生,从1984年开始合作,一文一图的“新百喻”一经问世,就得到如潮好评。2006年,文化艺术出版社以“陈文丁画”为总题,汇编出版了《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和《竹枝图》。四部书,一千九百余页,囊括了二十多年的陈文丁画,图文并茂,成为“读图时代”的一个品牌。
  《百喻图》最初文、图各100篇,以后又扩充到200篇,成双百喻。四益先生以浅近的文言写寓言,无妨说是种新的杂文。论者称道是“寓智慧于趣事,启深思于无形,寄躯骸于古人,藏针砭于今世。”比如《错病》:
  卢扁,医者。负青囊以售其伎。初,一老者偶患腹痛,卢以囊中丹应之,逾时自愈。卢乃自夸有药到病除之能。问病者不绝于道,或风、或痹、或火、或痰,卢悉以囊中丹应之。
  翌日,患者云集,言丹无验。卢指老者曰:“彼何能愈?”众曰:“彼患腹痛,吾等须不是腹痛。”卢曰:“谁叫尔不患腹痛!”
  众哗然,曰:“岂有此理!自家错医,反怪病家!”卢亦怒,曰:“哪有此事!自家错病,反尤医者!”
  杂史氏闻之,笑曰:“此等神医,何处无之,何业无之!”
  作家王蒙说:《错病》讽刺的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现实生活中轻信、盲从何止是求医问药?如此妙文,集中俯拾皆是。
  《唐诗图》初名《唐诗别解》。何谓别解?四益先生说:“就是因诗起意,别有会心,借题发挥。”如,唐人李端《鸣筝》中的诗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周郎,原指三国时吴国的周瑜。他精通音乐,听人奏曲一旦有错,当即就能觉察,所以当时有谣语:“曲有误,周郎顾。”李端在诗里写弹筝的女子为了博取听筝的人青睐,故意一次又一次地弹错乐曲。这一诗句,陈先生的别解则是:
  “曲有误,周郎顾。”正言也。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逆言也。
  正言表顾曲者之能,逆言溯奏琴者之心。然误拂之心法一宣,传薪者百世不绝。今之以骂名世法、自暴丑闻法、制造新闻法皆是流亚。
  以骂名世者,被骂者必系名人。敢骂名人,可得公众一顾;
  自暴丑闻者,以人皆遮掩唯恐不及,彼能坦然自承,亦如误拂琴弦,人当一顾;
  制造新闻者,天下本无事,巧人自造之。拍卖文稿,更换情人,对簿公堂,抉隐发微,奇招迭出,必欲轰动而后已,所致岂唯一顾而已哉!
  李端之诗,只传误拂之法,未述周郎应对之方,致令今日“周郎”每受误拂者之困而不得突围也。
  着重于写刹那间的联想,而不在于诗句的诠释,甚至可以与诗人的原初本意全无关系。我们看到的是采用文言点评形式的杂文。
  《世相图》记录了种种世相,内容与现实勾连最紧,写作时间跨越18年。且看《广告接受学》:
  怎么做广告,我不懂。怎么看广告,这几年却被我摸出了点门道。
  比如,广告中标有某学会监制字眼的,你千万不要贸然相信,以为其中必有学问。先要弄清楚这学会是否真在治学,因为大卖野人头、借学会敛钱的大有人在,那监制不定就是牌子与票子的一桩交易。
  又比如,广告中的模特儿如允诺你用了某种化妆品就能像她一样漂亮,你也最好少安毋躁,切不要真以为一层颜料便能改变骨骼、肌肉以及种种天赋遗传。
  再比如,标榜全市最低价的许慌,号称大出血的许诈,家传秘方多半是故弄玄虚,包治百病的大抵是吃不死人、治不好病的糖浆。
  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你可能觉着这厂家实力雄厚、非同小可。但是转念一想,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么那商品成本忒低,要么那商品定价忒高,否则厂家哪里来那么多的钱付广告费?某厂为争“标王”一掷三亿三,把公众吓了一跳,可这些钱还不是要从消费者头上找补回来?所以,见到广告遮天的商品,我都要计算一下,是否值得把钱丢在广告上。
  这当然都是我——一个广告观众——的一点感受,名之曰学,也是广告,君不见如今“学”也满天飞,随便一本书、一个人都可称“学”,对于诸般新“学”广告,“广告接受学”同样有效。诗曰:
  铺天盖地竞争强,广告而今也疯狂。
  三亿资财轻一掷,荧屏镇日酒流香。
  文章写于1997年,10年过去,今日广告之风似乎愈演愈烈,可见积习之难移。《世相图》又是一种杂文形式,原名“诗画话”。话,白话行文;诗,文末以打油诗作结;画,丁聪的插图。
  《竹枝图》的内容与其他三部书一样,仍然是对社会现象的批评,而写法常有变化。多样化正是杂文的特色。
  陈四益先生说:“正像一个人总有优点和缺点一样,一个社会也总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也就永远会有歌颂的和讽刺的,两者都同样有益于社会。”陈文丁画的讽刺,不是“直截了当,直陈其事”,也不是“怒发冲冠,血脉贲张”,而是婉而多讽。陈文,可说是独具只眼,独辟蹊径,独特风格;丁画,也自是不凡,不仅表现了文意,而且常常画出文章尚未表达的故事背景、人物情态。文与画并举,相得益彰,构成双璧,广为传诵。著名作家萧乾评价说,陈文丁画是20世纪最后20年对中国文化的特殊贡献。媒体则称,陈文丁画是“纸上的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