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凤兮凤兮显谜场 娱游四方求其凰

作者:金 寅




  1932年,报考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文考试的时候,发现碰上了一道怪题:对对子。出了上联,要求对下联,上联是“孙行者”。此题难倒了绝大多数考生,据说只有三个人对上了,其中有一人对的是“胡适之”,有一个对的是“祖冲之”。这两个人,一个是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张政烺,一个是后来成为著名音韵学家的周祖谟(曾任北大副校长)。因为清华发榜前北大已经发榜,所以张先生没有去清华。据传这道题的出题人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孙行者”的标准答案就是“胡适之”,而且陈寅恪本意有调侃一下胡适的目的。可是,后来经推敲,觉得标准答案似乎是“祖冲之”更合适,因为按照汉语对偶的要求,上下联的用字必须平仄相对,“祖孙”相对,祖是仄声对平声的孙很贴切,而“胡适之”的“胡”跟“孙行者”的“孙”都是平声字,二者不和谐。但是,再作深入一步思考,发现“胡”跟“孙”两字可以不作姓氏理解,而借用通假字,连用合成为“猢狲”解,那么两字既是仄平相对,又有意义上的关联,别有一番情趣。这时大家觉得“胡孙”对要比“祖孙”对更加富有对偶想象的空间。
  对对子是测试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效的传统语文手段,可惜长期以来被教育界所忽视,虽然陈寅恪用对对子作为中文考试的唯一试题有点绝对化,但他的这一做法却始终流传为佳话,被文化人所传颂。对对子又称对联,每逢到春节时候,一些媒体还保留着征联的风俗。人们把春联粘贴在大门两侧,故又称楹联。作为语文的修辞手段,则叫对偶。鲁迅惦念瞿秋白时就曾写了一副对偶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方以同怀视之。”作为一项文化智力考验的约量活动,用在灯谜中,被称为“求凰格”。
  所谓求凰格就是对对子,即谜面和谜底构成一副对联。一般对联要求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上下联各字平仄相对。灯谜的求凰格要求宽一些,上下联不一定讲平仄,但在谜底里要添加一个字,这个添加的字必须提示对对子,即这个字要表示成双作对的意思,如“对、双、偶、会、配、合、求、相、仇、连、联”等。比如“羊癫风”(求凰格,猜成语一),答案是“对牛弹琴”;羊对牛(动物名词对动物名词),癫对弹(谓语性形容词对动词),风(作诗歌解)对琴(艺术类名词对艺术类名词),再加一个表示成双作对的“对”字。这种灯谜对子跟“孙行者”对“胡适之”一样,上下联用字之间的意义差距越大就越显水平。
  取名“求凰格”是借用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恋爱故事。
  传说西汉时期,四川成都有个才子司马相如,他擅长作赋。后来爱上了故乡一位才女叫卓文君的寡妇,于是写了一篇求爱赋,并谱成乐曲,取名《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凤凰是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凤求凰”就是雄性追求雌性。后来有人认为凤是比喻女性的,其实是误传。孔子被称为凤兮凤兮,庞统被称为凤雏。凤的本义是鹏鸟,古人称“凤皇”,就是指大鹏。(皇,大的意思)。凤本是雄鸟,比喻男生。香港有个电影《三凤求凰》,就是说三个男人追求一个女人的故事。司马相如用弹琴打动了卓文君,后来两人结为姻缘。灯谜取其意而用作对对子的猜制谜的技巧名称,很有雅趣。自此,不仅“凤求凰”这个成语流传至今,“求凰”这个名称也成为灯谜这一艺术小品中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