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补丁”漫想

作者:陈俊英




  新买的一件衣服,不慎擦破了三个窟窿。心灵手巧的表姐穿针引线,极尽裁缝之能事。经过一番修补,乍一看,“伤口”还真有点不露痕迹。但饶是如此,这件新衣服最终还是惨遭抛弃。
  对许多人而言,新衣一旦自己认可,“上身”率总是特别高。然而,我的这件衣服虽新,毕竟有过伤痕,修补得再天衣无缝,于我始终赫然在目,任我如何自我安抚,心里总有个缺陷和疙瘩。当我重新穿上,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三个补丁,总觉得别人的注意力都在那三个补丁上面。而实际上别人压根儿就不会去注意这些。人性往往如此,在虚荣的驱使下,过分地追求完美,使我们常常会在潜意识中死抠住一些本来无关大局无伤大雅的小缺陷不放,求全责备,这无异于庸人自扰。
  我曾做过这样的假设,倘若这件擦破三个窟窿的新衣服经过大师级的裁缝加工后仍然挂在服装店,我在相中并买下它时毫不知情,此后也一直未能发现,也许它就能成为我的最爱。和我一样不知情的人也会由衷地夸耀:“真不赖,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不但合身,而且帅气,人也精神!”于是我就这样经常穿着它出入于各种公共场合。某日,那个大嘴巴的裁缝忽然告诉我:“不好意思,我必须得告诉你,你的衣服曾经补过。”结果可想而知,那件衣服很快被我打入冷宫,落了个“弃妇”般的命运。同一件衣服,在知情与不知情的情况下,随着主人的爱恨交替,片刻之间历经悲欢宠辱。从这方面讲,与其说补丁是打在衣服上,不如说是打在心理上。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那个物质匮乏的少儿时代。那时候,我们经常穿打过补丁的衣服,裤子上的两个膝盖以及紧贴臀部的地方,常常是补了穿,穿了补;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勤劳的母亲能做的只是搓搓洗洗,缝缝补补,让那“千锤百炼”的衣服保持整洁干净。并不光鲜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很是熨帖。母亲总是告诉我们:“衣服不一定漂亮新鲜,但心灵一定要清新美好。”
  渐渐地,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与补丁相伴的日子也就成为了一种记忆。
  我们开始更注重于感官上的满足。经济上的日益殷实,让我们追求各种名不副实的名牌;人性固有的虚荣,使我们变得百般挑剔。于是,父辈们只能无限伤感的慨叹:“谁复挑灯夜补衣?”是啊!“谁复挑灯夜补衣?”当迷你裙、低腰裤开始引领潮流的时候,有多少人还会乐意温味那打过补丁的日子?诚然,我们无须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的今天刻意以补丁诠释我们的朴实,我们缺少的,仅仅是一块可以修复和弥补我们品格缺陷漏洞的补丁,一块能在物欲横流、虚荣泛滥的现代社会中足以给浮躁人心温情提醒的心灵的补丁。
  
  点 评
  一个小小的补丁,能说开去,说得这么好、这么富于思辨性,实在是好手段。“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以小喻大、从现象到思考,可算是我国文学的一大传统,然而真正能做好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在小和大、示与喻之间,有着突兀、拔高的问题。同样的手法做出的文章,好与不好之间的差距,还是源于深入生活的程度和思考的深浅。
  补丁是寻常的事物,由衣服上的补丁,想到心理上的“补丁”,更进一步想到品格和心灵上的“补丁”,层层递进,自然而有新意。
  文中几句总结性的话堪称妙笔:“人性往往如此,在虚荣的驱使下,过分地追求完美……”“与其说补丁是打在衣服上,不如说是打在心理上。”“我们缺少的,仅仅是一块可以修复和弥补我们品格缺陷漏洞的补丁。”……
  叙一段,评述一句,圆转如意,展现出很好的驾驭能力。不过,实在要挑缺点,也只好从这几处妙笔下手了。历来以小喻大的妙文,往往寥寥数语点评,则意境全出,更多的篇幅,留给了故事和意象去渲染。
  但相形之下,故事讲得不够从容,草草两句带了过去,这样显得说理的文字多了些。警句多,而故事、意象少的文字,在阅读上感到一些急促,阅读的快感就略微下降,显得美中不足。比如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比如说到“谁复挑灯夜补衣?”如果展开一下,通过叙述来舒缓文章的节奏,同时压缩一点评议的文字,就会完美一些。
  当然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欣赏习惯,此一家之言,权作参考。即便难调众口,也掩不住这文章的好!如此好文,值得大家共同欣赏。
  (王 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