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与子俨等疏
作者:陶渊明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④,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⑤,室无莱妇⑥,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⑦。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⑧,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⑨,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选摘自《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注释】
①俨、俟、份、佚、佟:都是陶渊明的儿子。②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③四友:据《孔丛子》记载,颜回、子贡、子张、子路为孔子四友。④僶俛(mǐnmiǎn)辞世:僶俛,同“黾勉”,勉力。辞世,指弃官隐居。⑤二仲:指汉朝时的求仲、羊仲。他们是东汉隐士蒋诩的邻居,蒋诩退隐以后,除了和二仲交往外,断绝了与其他任何人的交往。⑥莱妇:老莱子的妻子。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隐居不仕。楚王请他出来做官,他的妻子劝阻他说:“吃别人的饭,为别人服务,就要受制于别人,这样是不能免于祸患的。”老莱子于是就没有接受楚王的邀请。(事见刘向《列女传》)⑦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泛指上古时代的人。羲皇,指伏羲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⑧不同生:不是一母所生。陶渊明三十岁左右丧妻,后续娶翟氏,五个儿子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⑨氾(fàn)稚春:名毓,字稚春,西晋济北(今山东长青县)人。当时人称赞他家“儿无常父,衣无常主”。
【文学常识积累】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称靖节先生。曾任彭泽令等职,后不满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
【阅读鉴赏】
这是陶渊明给儿子们的一封信,大约写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57岁时。作者在信中用平易浅显的语言扼要地回顾了他五十余年的生活,述说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还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期望儿子们也能按照他的理想和做人的准则生活下去。
【知识考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物多忤忤:违逆,不和
B.良独内愧良:很
C.每役柴水之劳役:驱使,从事
D.至心尚之尚:尊崇,崇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陈利兵而谁何
C.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D.汝其慎哉
秦王恐其破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作此文时,已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故给儿子们留下这篇遗嘱。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生与死的达观态度,显示出自己甘于贫贱,至死都秉持操守的高尚志趣。
B.陶渊明在青年时代几次外出做官,由于本性刚直倔强,同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常常发生矛盾。他不肯改变自己做人的准则,估计再长期周旋官场,终不免招致世俗的祸患,因而以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弃官归田。
C.陶渊明通过具体形象的手法描绘出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图景,为全文增添了轻快、生动的一笔。
D.陶渊明希望儿子们在以后贫困的岁月里,要互相关心,并以古代的鲍叔、管仲、归生、伍举、韩元长和当时的氾毓为例,告诫儿子们要和睦相处,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2)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3)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
5.在沿袭前人“与子书”的训诫劝勉传统的同时,本文怎样展现出陶渊明独特的风格色彩?
【参考答案】
1.C(役:被驱使,被迫从事)
2.A(“以”均为介词,可译为“因为”。B①代词,可译为“什么”;②动词,通“呵”,可译为“盘问”。C①助词,表示判断语气;②助词,表示疑问语气。D ①副词,表示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②代词,指代蔺相如。)
3.B(“因而以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弃官归田”错。文中的“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十一个字中,包含了陶渊明太多内心的苦痛和对儿子们的歉意。)
4.见“参考译文”。
5.首先,陶渊明主要是“言其志”,以叙说个人情怀志趣为主;其次,才是训诫劝勉儿子们;最后,信中所言之“志”,不仅传达一个为人父者对儿子们的关爱,更突破前人与子书“君父至尊”的传统格局,而是向儿子们诉衷肠,吐心声,并解释立场,期盼谅解。尤其令人注意的是,其间流露出自己“僶俛辞世”,归耕田亩,累及儿子们“幼而饥寒”,从小难免“柴水之劳”的愧疚不安;还有浮现于整封书信中,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似乎怀着一分不确定感,一分疑惑,一分歉意。
【参考译文】
告诫俨、俟、份、佚、佟: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自古以来,即使是圣贤的人,谁又能够独自逃脱死亡呢?子夏曾有过“死生有天命,富贵天注定”的议论。像颜回、子贡、子张、子路这样亲自接受孔夫子教诲的人也都发出这种议论,难道不是因为命运的好坏不可妄求,寿命的长短永远无法在分外求到的缘故吗?
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四处奔走。本性刚直,才学拙劣,同当时社会的风气常常发生矛盾。自己为自己考虑,终不免招致世俗的祸患,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我曾经感叹东汉王霸的贤妻的话:既然立志隐居躬耕,为何要为儿子蓬发疏齿感到惭愧呢?这是一样的事情。虽然遗憾没有像汉朝时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里没有像老莱子那样的妻子,拥有这样苦闷的内心,自己心里很惭愧。
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交错,郁郁葱葱,听到不同季节不同的鸟鸣声,就十分高兴,经常说:旧历五六月时,在北窗下睡着,遇到凉风刚吹来,自己认为是上古时代的人。然而年轻时意念浅薄,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机缘巧遇也很容易地就过去了。而今再远远地回顾以往,一切是多么渺茫啊!
自从患病以来,我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也担心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挂念在心里,我的愧疚不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鲍叔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生。济北的氾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供稿/湖南资兴市立中学张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