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荒废了青春,就是荒废了人生

作者:王晓琴




  【我师简介】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多年致力于教学研究工作,曾获得省、市优秀教研员的光荣称号。撰写的《谈谈说明文对专业化教学的意义》《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等多篇文章曾公开发表。
  
  最近读季羡林先生的《谈读书治学》,很有收获。季先生引用近代学者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好的书籍(当然也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在这里只涉及书籍),积累着人类的智慧。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动物不懂得积累智慧,可是今天的人类与古代的人类相比,真是进步了,更加智慧了。
  千百年来人类保存智慧的手段,一是实物,比如长城、故宫、金字塔等等;二是书籍,书籍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宝库。它可以照亮人类的灵魂,我们又可以借助它的光亮,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历程。同时,书籍也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看得很远。“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想象可以达到”,书籍从幼年起就可以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多读书,久而久之,我们就可以成为精神财富的拥有者,我们做人做事都会显得高尚。
  书籍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使人聪明、豁达、广博、宽容——当你从书里见识了很多很多的时候,你就不会变得特别狭隘,为一点点小事烦恼不已。
  当前社会上,甚至在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三个缺失:
  1.心灵缺失:表现的是思想空洞化,没有信仰,对社会生活冷淡、麻木、迷恋网络,胸无志向。思想虚无化,抛弃崇高,丧失公德。
  2.美感缺失:精神生活粗糙化,对于美的事物缺乏发现。实际上在生活中能够寻找到美,发现到美,就是寻找到了幸福。
  3.语言、文化感悟力缺失:对真、善、美的事物失去感觉,使得恶俗、无聊的“黄段子”“痞子语言”大行其道。心浮气躁,不能够保持一个安静的心灵。大家都听过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它的作者是阿炳,阿炳是一个道士,《二泉映月》的描述中没有那种尖锐的、抗争的、激烈的、嚎叫的声音,而是有很多温和的、平静的、淡然的、悠远的东西。在这个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猖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一定要给自己的心灵一点空闲,一点时间和空间,用它去想一想和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和发展有关的问题。只有你自己去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才能去承担这个人生,如果自己没有这种能力、这种力量的话,就难免被社会抛弃。当然这个“抛弃”不是社会会对你怎么样,而是你的大好年华、你的精神生活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光泽和质量。
  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可以让你的人生充实起来。读点历史,读点哲学,可以使人明心;读点文学名著,可以增加自己的感性体验;而“体验”的深度和“心明眼亮”的程度,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看书这种形式比起看电视、上网来说是“古老”一些,可是看书这种独到的求知方式,对于开发智力而言,是其他所有“现代化”媒体的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一个人最佳求知年龄段其实是非常短的,少年时代不用说,大约就是从十八九到三十出头。如果这段时间被彻底耽误或干扰了,再学习动力就太弱了。年龄一老化,人就会变得比较固执,观念和思想比较难以跟上社会主流。所以《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杜秋娘的《金缕衣》中写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古人说这首诗有劝人惜时之意。可见年少青春之可贵。
  博大的书(如《红楼梦》)总有一种人文关怀在里面,而这种关怀是任何一种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的。现在有的年青人认为,反正我已经大学毕业,有工作了,挣工资吃饭,读书还有什么用?易中天先生说:上学是谋生,读书是谋心。接受了高等教育,绝不意味着在品德和人生理解上取得了完全的长进,不等于完成了文化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而要真正“谋心”,让生命得到润泽,心灵得到滋补,只能是静下心来,潜入到一本好书中,“养心自应寡欲,至乐莫如读书”。
  凡是能与书为友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到人类思想的精华,心灵和气质都得到熏陶。博览群书的人,不但学识丰富,也往往心灵高尚,富有正义感和道德观念。相反,卑劣的小人差不多都是不读书的。
  温家宝总理是位酷爱读书的国家领导人。2006年11月13日,他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有一篇题为《同文学艺术家谈心》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温总理举了若干实例,来回忆他与文学家冰心、巴金、吴祖光、严文井的交往,其中温总理特别提到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和《严文井文集》,温总理说:“他的作品和人品就是一个燃烧的火种,留给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来点燃希望的明灯。”
  温总理曾为自己写的一首诗而请教诗人李瑛,总理在致李瑛的信中这样说:“先生的诗作和为人,我早已景仰,今日相识,引以为豪。”温总理还列举了作家王蒙、乔羽、冯其庸等等,说:“我从他们的著作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启迪,受到了鼓舞。”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是会为自己的道德选择(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开辟一个新的途径,促进自己主体精神的发扬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我们以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开篇,再以季先生的一句话作结。季先生说:如果说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最后,送给朋友们六句话读书心得,让我们共勉:
  名人名言能启迪人;中外典故能说服人;历史举证能教育人;哲学思辨能提升人;诗词歌赋能感染人;市俗俚语能警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