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上)
作者:韦秉文
一、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中,省略句是考试的热点句式。2008年,全国18套试卷41道翻译题,其中,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广东等9家考查了省略句。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省略句不可忽视。省略句主要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形式。
⒈省主语
如:①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浙江卷15题)
这里主语“白居易”承上文省略。译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②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江西卷13题)
这里“不吾叛也”,主语“他”(尹何)省略。译文: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习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赴有夫!(福建卷6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两个紧缩复句,即“用之,(我)则行;舍之,(我)则藏”,主语“我”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译文: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④“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山东卷13题)
这里两处省略主语,一处是“况为我死”,即“况(弟)为我死”;一处是“遂以斧自刎其项”,即“(讷)遂以斧自刎其项”。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⒉省谓语
谓语是句子中的核心,人们讲话总是“有所谓”的。若补不出,则无法译出句子“大意”。
如:①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湖北卷13题)
这里“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或”后省略谓语“达到”,“亦”后省略谓语“有”。译文: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②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山东卷13题)
“且犹不可”,即“且犹不可(樵)”,是说,还是不能去砍柴。这里“樵”,名词活用作动词,砍柴。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③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四川卷11题)
这里“永乐元年入朝”句中的“入朝”承上句省略谓语“征召”,上句“致仕”,是辞官的意思,所以这里“入朝”前必须补上“征召”,否则,下文“留为故官” 也无从说起。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⒊省宾语
如:①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湖南卷13题)
“且又大购之”中“购”后承上文省略“捕”,即“且又大购(捕)之”,就整体而言,动宾短语“(捕)之”作“购”的宾语。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②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湖南卷13题)
“胜”后省略宾语“审讯之苦”。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⒋省兼语
文言文中省略的兼语,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出来,则文意有时无法理顺。
如: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广东卷9题)
“访荐为主簿”句中的“荐”后省略兼语“之”,即“访荐(之)为主簿”,意思是:周访举荐他(陶侃)做主簿的官职。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⒌省介词
如: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江西卷13题)
这里“忠善”“作威”前都省略了介词“以”,而“以报怨”“以防怨”中的“以”则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译文: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6.省关联词语
如: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福建卷6题)
这是两个紧缩复句,省略了关联词语“若……则……”,即“(若)得志,(则)与民由之;(若)不得志,(则)独行其道”。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走自己的路。
②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安徽卷11题)
这里“虽得罪,所甘心焉”中,“所甘心焉”前省略了“亦”。关联词语“虽……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即使……也……”,译文: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7.综合省略
这是指在一个文言文句子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省略现象。
如: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湖北卷13题)
“当……为事”句中的“志”前省略“章君”,定语省略,“为事”前承上文“乃辟塾聘师”,应补上动宾短语“办好义塾”,译文才文通字顺。译文: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二、变式句
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而言。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变化,常见的有四种: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2008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⒈宾语前置句
如:①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全国卷Ⅱ11题)
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唯命是听”“唯才是举”一类句式的特征相同。若译成“罪人严惩了”,则不符合要求,应译成:严惩了罪人。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②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辽宁卷11题)
“诸君何事!”即“诸君事何!”,代词宾语“何”前置。译文: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⒉介词结构后置
如:①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江苏卷9题)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词结构后置,即“欲潜师于江南就尚”。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②力不足,死焉,职也。(上海卷19题)
“焉”用在动词之后(常在句末),相当于介词“于”加上代词“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在这件事上”。“死焉”即“死于之”,这里介词结构“于之”译为现代汉语,可不变语序,作补语。不过,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作状语。译文:(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在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三、 被动句
常见的有五种形式: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用“为”“为……所……”表被动,用“见”“见……于……”表被动,用介词“被”表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2008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1.用“见”“见……于……”表被动
如:及得召见,遂见亲信。(江苏卷9题)
“及得召见”中的“见”,是动词,是接见、召见的意思;“遂见亲信”中的“见”,副词,表被动,含“被、受、受到”的意思。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安徽卷11题)
“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动词“容”,表被动。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四、疑问句
可分两种形式: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提出问题,用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2008年高考考查了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如: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天津卷15题)
全句可译为: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