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少年的梦

作者:刘桂清




  在一块四面环山的狭长土地上,座落着一座宁静的小城镇,镇的南面有一个小小的村庄,村庄里有一户和睦的人家,家中有一个爱自然的少年,那少年就是我。闲来无事,一家三代人讲起了自己童年的故事。
  爷爷的童年故事:年轻的山,年轻的水,年轻的人……
  青山环绕着绿水,绿水倒映着青山。清晨,乳白色的雾霭弥漫山际,仿若给山际的生命披上了一层薄纱,蒙蒙眬眬的。当太阳冉冉升起时,雾渐渐散了,山也活了。瞧,晶莹的露水在翠绿的树叶上滚动着,闪着金光,似乎吸足了营养要饱胀开似的,鸟也扑棱着翅膀在山间飞舞,不时还亮几嗓子,那清脆的鸣叫声响彻山谷。阳光映照在水面上,向水里看去,水底的游鱼细石清晰可见,映着青山,仿佛一块碧绿的翡翠。一群孩童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摔得翡翠四溅。山更青了,水更绿了。
  爸爸的童年故事:中年的山,中年的水,中年的人……
  山蓊蓊郁郁,一棵棵参天古木仿佛是那站岗的哨兵,风儿一吹,树叶沙沙作响,正与那哗哗的流水声演奏交响乐。岸边,几位妇女正在浆洗衣服,一阵叽里咕噜之后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不远处来了两个人,一人拿着图纸,边走边对另一个人说着什么,另一个一边听一边点头,似乎已明白他的意思。不久,山间热闹了,沸腾了。只听到“嘟嘟嘟”的机器声震耳欲聋。水在颤抖,山在颤抖,连水里的鱼儿也在颤抖。
  我的讲述:年老的山,年老的水,年老的人………
  山不再青了,只剩下斑驳的依稀可见的青须,一把火烧出一片茶园,参天老树变成小茶树;水干涸了,洗衣服的妇女也找不到了,鱼儿也销声匿迹,拄着拐杖的老翁不时张望。只见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大烟囱直插云霄,只听见隆隆的机器声震耳欲聋……
  我的故事说完了,就问爷爷:“那年轻的山,那年轻的水,那年轻的人,哪儿去了?”
  爷爷没作回答,正沉思着。
  我的思绪开始飘飞……春天,我游逛于山林田埂,看着那树上新生的芽儿,忍不住凑过去闻一闻——清新便油然而生。闭上眼,聆听那远近的鸟语,那淙淙的溪流。坐下来,深呼吸,一阵清爽洋溢在心里。站起来,狂奔一阵,用尽全力大喊几声,就像嫩芽突破表皮,花瓣胀破骨朵。这就是大自然的春天,也是我的春天,我已然成为春天的一棵小草,跟着万物享受春天。夏天,我去水库边钓鱼。赤着双脚坐在树阴下,草儿抚弄我的双脚,痒痒的。放下鱼饵,把渔竿插在一边,四周的美景映得我好不舒服。湖光山色,水中倒影,令我心旷神怡。水面上游弋着几只野鸭,天上忽然飞过一只苍鹰,野鸭全都钻进水里去了,我再一看时,野鸭已经到了那头。收钩之前,我仍不忘跳入水中,畅游一番,与同伴在水中嬉戏,远处的野鸭也跟着打闹起来。野鸭也和我一起欢乐,于是我感到自己融入了大自然。秋天,携着家人,漫步于山间小径。时而一排大雁掠过头顶,时而几只野雉在林中跳跃,拖着又长又漂亮的尾羽,有点儿“飞天凤凰”的味道。水流变得细了,树叶黄了,田野空空的,只有几个小孩子在玩泥巴、捉泥鳅。山上的一片松树却是绿意不减,顽强拼搏,抗拒枯黄。一切都是那么寂静,喜欢寂静的我已经沉寂在寂静之中……
  这时候火车轰隆开过,“轰轰——轰轰——”的声音把我的思绪又带回眼前——年老的山,年老的水,年老的人………
  那年轻的山,那年轻的水,那年轻的人,哪儿去了?
  
  整 体 评 析
  三代人的讲述显然是一种假定性叙事,旨在表达对有绿意的境界的向往,更深一层的意思自然还在道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的切肤之痛。火车的轰隆声同山鸟的鸣叫声如何能不彼此相克,使现代化的建设不以牺牲“年轻的山”为代价,是读过这篇虚拟文字后所应该深远思之的。作者把自己的思考纳入一个苦心的文章营构中,至少达到了简练的效果。
  (点评韦苇)
  
  细 细 品 味
  “爷爷童年的山”被理想化了。山年轻、山年老主要同人的观念相关。
  不直白,用暗示,使表达趋于简洁。
  忘记了环境保护,就算是从善意出发也会走入灾难。
  用大段文字描绘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更使本文宗旨表达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