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窗外

作者:陈东明




  纵然时光匆匆流逝,人们的心还是向往过去。看着过去的四季,仍然可以寻觅到春夏秋冬的踪迹。短暂的365天,虽然已经悄然过去,但在我记忆深处,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事情却难以忘却。
  每当我站在窗前的时候,眼前总是有个影子在晃动。他拄着盲杖,那盲杖的头伸得老远,不时发出“嗒嗒……”与地面碰撞的声音,两只脚慢慢地移动着……这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他已失明三年多了,是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故造成的。当时他的腿也受了重伤——现在看来还是有点儿瘸。三年多来,我时常看见他这个样子:戴着一副墨镜,头发很整齐,一身黄色军装,没有军人肩章等标志。看上去衣服都已发白,但很干净;一双黄绿色胶鞋,鞋带两头开着“花”,也不怎么起眼。在我的记忆里,他的模样始终是那样,好像从来没有改变过。
  九月的一天,黄叶遍地游荡,风里夹杂着逼人的寒气,天色灰暗,像是要变脸。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几个蹬三轮的人来回吆喝着。我脚下的车子更加重了,车子上的煤似乎变成了泰山。“咔嚓”,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盲叔,不知什么时候他就在后面推车。我想:他是摸着来的,他不知道自己在给谁推车。盲杖被车轮轧断了。到家后他帮我卸完煤,擦着两只黑手问我:“你能给我拿一下拐杖吗?”这时,我才发现拐杖已经无影无踪了。“拐杖是我的眼睛。”这是他常说的。
  又是一个寒冬降临到人间。下雪了,天刚微亮,就听见小巷里有扫帚划地的声音。这声音并不使人感到惊奇。大家都听惯了,不用看就知道是他。人们说他活得太累太苦,他却高兴地答道:“这算什么苦累,再说也习惯了。”他表面上这样乐观地回答,其实他心里比谁都苦。由于他有病,妻子离他而去,并把七岁的儿子带走了,只剩下他孤苦伶仃守着一间小屋,没有水邻居给他挑,没有米邻居给他买。除了这些,别的事他都自己干。走进干净的小屋,给人的感觉是他并不像一个盲人,而是比健康人还健康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快要过年了。听人说他要走了,是要到什么残疾人疗养院去治病。也许要去很长一段时间,总之,他不可能再回到这里了。我准备把我心爱的MP3送给他,他虽然看不到,却能听得到,他从没见过我,只知道我的名字。他把他唯一的一件艺术品赠给我,他说这是他亲手制作的望远镜,还说这是他心里的眼睛。
  那天,天气很冷,他走了,是坐汽车走的。望着汽车远去的影子,我的心里比刀割还难受。说不出是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像失去了什么似的。
  这一年终于画上一个句号,窗外的一切已经过去。我不知道新年之后,他是否能有一双眼睛——一双看得见的眼睛。
  
  整 体 评 析
  文章写我与一位盲人的友谊,从初识、交往到分别,循序渐进,丝丝入扣,逐渐将感情推向高潮。整个故事完整而富有感情,作者因为写的是亲身经历,笔调格外细致动人,其实眼睛看不见并不可怕,只要他是个心灵有慧眼的人,生活就会有光彩。
  (点评唐兵)
  
  细 细 品 味
  这是总起段,引起作者对往事的追忆。
  这里的笔调深情而专注,细致地描绘了在作者记忆中那个难以忘却的人。
  初识的经过叫人记忆犹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出现了,使萧瑟的寒秋也有了一丝暖意。而拐杖被轧断,更使作者充满了歉疚。就这样,两人心里埋下了友谊的种子。
  分离和思念使这段感情更上一层楼,至此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只留下悠悠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