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从幼儿提问的现状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

作者:张 青




  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和深入,作为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外在表现,幼儿提问正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视。但纵观幼儿在园提问的现状,教师在引导和支持幼儿提问上,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差异性。
  
  一、幼儿在园提问的现状
  
  讨论幼儿的提问,必须考虑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幼儿初期的言语表达具有情景性,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连贯性,言语过程伴随着表情和手势,听者边听边猜才能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景性言语的比重下降,连贯性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有研究表明,4岁儿童情景性言语占66.5%;6岁儿童占51%;4岁儿童连贯性言语占33.5%;6岁儿童占49%。连贯性言语的发展使幼儿能够独立、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也为独白言语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幼儿提问的表现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语言表达上的局限性,同时也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差异性。
  1.提问对象的差异性。当幼儿遇到疑难时,提问是求助的一种方式;当幼儿感到好奇时,提问是主动思维的一种表现;当幼儿传递信息时,提问又是沟通的一种途径。我们常常听到幼儿之间这样的对话:“你的玩具怎么玩?”“这个是什么呀?”“昨天,你去公园了吗?”等等,这些对话流露出幼儿的需要——在与同伴交往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希望在他人的帮助下,得到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提问的对象不是成人——教师,而是同伴。但是当幼儿在同伴那儿得不到答案时,又往往会求助于教师,这时师幼之间关系的性质就十分重要了。如果师幼关系是平等的,那么就会激发幼儿向教师提问的愿望,反之,幼儿就打消了向教师提问趵冲动。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幼儿提问的对象同伴多于教师。
  2.提问性别的差异性。有研究发现,在3岁组中女孩提问多于男孩,而在4岁和5岁组中男孩多于女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与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通常来说,女孩的言语能力发展早于男孩。因此,在3岁组中,女孩提问多于男孩可能就是因为女孩的语言能力和积极性早于男孩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动作更加灵活,相比较而言,男孩的活动能力比女孩强,他们的欲望和探索的范围也较女孩广,因而4岁和5岁的幼儿中男孩的提问多于女孩。特别是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常常发现男孩子比女孩子更积极,提问涉及的内容也比女孩要广泛。
  3.提问场合的差异性。在对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观察中发现,幼儿的提问受周围情景的影响很大。如在散步、课间或区域活动时,幼儿常常会发出“老师,那儿有蚂蚁,蚂蚁有眼睛吗?”“老师,为什么吃好饭不能跑步?”“为什么不能在太阳底下看书?”这样的疑问,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显得较少甚至没有。也就是说,场合不同,幼儿提问的发生频率也不同。
  4.提问内容的差异性。幼儿的提问受环境的影响很大,随之带来提问内容的宽泛性,主要体现为三类:一是表达请求和自己的情绪,如“老师,我能喝水吗”等;二是寻求一些信息,如“什么时候开始游戏”等;三是探究性的,如“为什么电池这样装,灯泡就不亮呢”“为什么汽车轮子是圆的呢”等。在观察中我们注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较多的是前两类的提问,而最后一类提问仅出现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从中可以发现,宽松的环境更有益于幼儿的发问。
  
  二、教师对幼儿在园提问的影响及其改善
  
  幼儿好奇的天性,使他们在头脑中充满了问号和疑惑。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好问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呢?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观念和态度。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班级的氛围构成了活动的精神环境。它体现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平等程度、亲密程度,班级组织制度的民主程度、开放程度、幼儿心理的安全程度等等。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幼儿提问的班级氛围,从而使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语言和情感交流,并引发更多的提问。中国有句古话叫“亲师信道。”皮亚杰也认为,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由此可见,要使幼儿愿意和教师交流,乐于向教师提问,关键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亲子般的师幼关系。为此,每个教师都必须从转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着手,用爱和关怀来营造师幼平等对话的氛围,激发幼儿关注周围环境,大胆质疑。当幼儿有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向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2.语言和技能。当幼儿充满好奇、用稚嫩的声音向教师发出信号时,不同的教师态度和语言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当教师用鼓励、赞许的语言、神态或表情回应幼儿时,提问也就产生了,对话也就流畅了;但是,一旦教师显出漫不经心、不耐烦甚至厌恶的神情或使用一些“你怎么有那么多问题”、“等会儿,我很忙”等语言来搪塞时,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长此以往,不但幼儿的发问少了,还会影响幼儿看待周围事物的态度。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还发现,幼儿头脑中有问题,但受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制约,不知道如何表达。为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提问的苗头,用适宜的教育技能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引导幼儿用适当的词汇、语句来表达心中的疑问。比如,采用幼儿之间先相互提问,然后集体交流的方式引导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正确地提问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又如,参观活动中,先让幼儿用绘画方式把疑问画下来,然后在集体活动中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对问题有一个思维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能使教师从每个幼儿的不同的绘画和表达中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潜在问题,从而促进幼儿从“是什么”的低层次水平的提问逐步向“为什么”、“怎么样”的较高水平的提问发展。
  3.活动的方式。幼儿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强烈的年龄阶段,生活中他们往往随时充满疑问。可到了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却很少提出问题。究其原因,无疑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的传统观念和活动方式有关。实践中我们得知,即使活动内容相同,若用不同的组织方式来展开活动,其活动的效果和幼儿提问的积极性会截然不同。
  选择和使用合适的组织方式体现了教师不同的教育能力。有教师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指出:我发现幼儿喜欢参观访问活动,也喜欢探索发现活动,因而这样的活动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其实细细想法来,其中的道理就是幼儿成为了自己活动的主人,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知所得,提出自己的疑问,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找寻自己想找寻的、知道自己想知道的,而不再需要随着教师的节奏,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或者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试想,在组织幼儿园各领域的活动中,都能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带着任务或问题去参与、思考和探究,那么幼儿就一定会像喜欢上述活动一样,喜欢所有的活动。
  幼儿的疑问是教育中最值得珍惜的动力因素,对于一日活动中的内容不再存疑,就暗示着幼儿认知动机的丧失,意味着独立反思和创造意识的丧失。让幼儿保持疑问、生发疑问、提出疑问,应该是幼儿教师追求教育成功的目标。
  ★本文在江苏省首届“早期教育新视野”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
  [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②③费广洪,申继亮,姚艺.《幼儿在园提问数量的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