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探索教研活动新方式

作者:杨 萍




  教研活动,特别是园本教研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与困难,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但从教研工作的现状看,形式传统、单一和僵化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研活动形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由教练式为问题沙龙式
  
  传统的教研通常是自上而下,一方面是幼儿园的教研跟着教研员转,服从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师听从园长的安排,整个教研活动都是听从“教练”的指挥。在新形式下,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我们把教研活动定位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上,将教师在实践中的难题、疑惑拿出来共同研讨,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这是一种可以自由发言的专题活动,通过专题讨论、现场示范、争鸣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大家展开研讨,每次活动一个主题,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由于问题都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是自下而上产生的,教师在参与教研的过程中就能及时地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讨论中逐渐明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这种“参与式”活动在教师中掀起了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方面,它使那些心有疑虑的教师尽快地从旧思想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另一方面,也让教研员和教师们自己“身临其境”地体悟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魅力。
  
  由被动接受为自我反思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精神。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的地位,盲从、被动地接受研究者、听课者的意见,往往是人云亦云。现在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撰写反思札记,开展自我反思。我们交流教师的教学日记、教学体会:它是教师以心得和感悟的方式捕捉教学当中的经验和灵感,分析教学中的困惑和失败;也可以进行教学反馈分析,因为备课的预设和实施的结果可能存在着差异,这就给教师绝好的反思机会。我们还十分注意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选择一些组内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困难或者困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反思、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由个体研究为研究共同体
  
  校本教研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尽管个体研究不可少,但靠教师单打独斗是不够的,要形成研究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括同伴和专家。同伴互助是园本教研的基本形式,通常采用交谈、协作、帮助等。在教研中,我们以学科组为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弱带强,提倡在研究中有不同的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的思想,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这是教研中的横向交流,在教研中如果只有同一层次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的纵向引领,有可能使横向交流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使教研的实质性步伐减慢。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园本教研的介入,其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教师最受欢迎的形式。提倡优势专家群体进入幼儿园,引进他们的新思想、新理念,充分利用他们的理论资源,同时幼儿园教师要善于提问、倾听、探讨,让专业人员真正为幼儿园的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