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巧用泥工盒

作者:程海燕




  每次泥工盒活动后都要剩下大量的空泥工盒及盒内的各色模具,我们开始脑筋,将这些废旧材料派上了用场。
  泥工盒内的模具各种各样,有植物类、水果类、动物类,而且色彩鲜艳,很受小朋友喜欢。于是,在美工区内练习拓印画时,我有意地投放了一些模具,请孩子们选择。他们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模具,并在模具边缘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然后将其拓印在画纸上,最后再用彩笔填色。还有的直接用彩色沿模具边缘画出轮廓,然后再填色。这样一来,就连平日里不喜欢动手画画的孩子也挡不住诱惑了,纷纷动手尝试,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计算区学习数学时,我让孩子们根据种类、颜色、样式等对模具进行分类、排序,或者点数模具的数量。  泥工盒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圆、有的扁,而且是透明的,利于幼儿动手操作。于是在科举区,我让孩子们运用泥工盒去探索一此物质的特性,感知容积的变化,观察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等。在计算区,我让孩子们根据泥工盒的大小、形状、颜色及种类练习分类或进行有规律的排序,以及认读单、双数等等。在生活区中。孩子们可利用泥工盒代替日常生活中的手提包、小水桶、锅和碗,而泥工盒内的各色盖子可以当小盘子。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带来的药品,我将之放入泥工盒内,并贴上孩子的名子,注明注意事项,利于带药的孩子在餐前餐后服药;日常教育活动中的用品,我会让孩子们按组整齐地摆放在各色大桶泥工盒内,使他们养成有始有终的良好生活习惯。另外,我还把泥工盒装饰成“百宝箱”,请孩子们将带来的小杂物放入写有相应名称的泥工盒内,既便了孩子们的收取,又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诱因和动力,发现和提出问题则常常是创新的开端。然而,幼儿的问题常常出乎意料,有时甚至会让教师身陷困境,不知所措。本文旨在觅求应对幼儿“偏杂怪问”的良策,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案例描述
  在“我从哪里来”活动中,教师试图用爸爸妈妈互送小种子的形象化比喻,让幼儿知道他们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就在所有幼儿沉浸于这一问题情境中时,幼儿A(他奶奶刚去世)忽然问:“老师,我们最后又会去哪里呢?是不是都会死掉呢?死了是不是就再也回不来了?老师,你会不会死啊?”教师思考后答:“是的,最后大家都会死,老师也一样。”
  预设教师可能给予的其他答案:
  A、“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好了,我们下课后再讨论。”
  8、“你理解得很对,大家确实都会死,包括老师。但绝不是现在,要等到很老很老很老的时候才会。”
  C、“死就是不在了,睡着了,醒不过来了,每个人都会有不在的那一天!”
  “死”对幼儿而言只是一个词汇,他们并不太懂其内涵,他们只能将与之有关的情景或过程相联系来理解,如案例中幼儿A就是因为目睹了奶奶的逝去才联想到这个问题。面对此类问题,教师一定要从正面引导,不能与客观事实相悖逆,不宜用“他走了,他睡着了,他不在了”等作为回答,以免幼儿形成不正确的概念。由于幼儿对时间、地点概念还没有形成,往往会将离得很远的灾难和伤亡误以为就在身边,所以当幼儿问及XX是否会死时,教师直接回答说会,则很可能让幼儿产生恐惧,误解为近期就会发生。例中教师直接回答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次强调“很老”这个词使幼儿觉得时间还很长而不是眼前的事。因此,建议教师分析幼儿想知道的究竟是什么,只要满足和正确回答了幼儿想知道的那一点就可以结束谈话,故推荐使用预设回答B。
  案例描述
  在“等我长大后”活动中,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描绘了自己将来的生活,很多幼儿画了靓丽的衣服、漂亮的别墅、急驰的跑车。第二天,幼儿B的家长向我询问:“周老师,昨天我女儿问我为什么别人家有别墅、有跑车,我们家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