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蒙台梭利——探究儿童心灵世界的开创者

作者:陆克俭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是20世纪最杰出的儿童教育家。现代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教育家W.P.康内尔认为:蒙台梭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仅有的三位提出新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付诸实施,从而获得卓著声望的教育家之中的“第一人”。在日益重视儿童教育的中国,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热切关注。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笔者就蒙台梭利在儿童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感受。
  
  一、儿童的教养者必须尊重儿童、探究儿童的心灵世界
  
  儿童观是教育者教育行为的灵魂和指南。成人对儿童具有什么样的认识与观念,就会对儿童进行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者对儿童实施怎样的教育,就会直接地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早年的蒙台梭利正处于欧洲新教育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她对当时旧的教育普遍存在着摧残儿童、忽视儿童的精神需要,将教育变成灌输与惩罚的状况非常憎恶。她指出:“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造物主,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儿童行为的正确与否。他们把自己当作标尺来衡量儿童的善与恶,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儿童必须以他们为样板来塑造。儿童的任何举动一旦偏离了成年人的方式,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必须马上予以纠正”,“他们在学校里也忍受着苛刻的责罚”。她认为,尽管成年人常常强调自己这样做是出于对儿童无比的热爱和忍痛做出的一种自我牺牲,但是“事实上都是在无意识地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
  为此,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有着一个不同于成人,并为成人未知的精神世界,在儿童的世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奥秘”,在儿童的精神中“蕴含着某种力量”,“我们必须怀着一种激情和牺牲精神去开发这片未知的领域,就像怀揣着梦想去海外寻求金山一样。这是那些想寻求儿童深处未知因素的成年人必须做的事情”。她要求所有与儿童有关的人(不论其国籍、种族或社会地位)都要认真地去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洞察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其精神健康,因为精神健康不仅在人生中非常重要,而且还关乎着人类的未来与文明的发展。她说:“只有发现了这些奥秘与力量,才能奠定‘儿童研究’这门科学的基石,而它也将对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通过研究儿童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来透视他们心灵的发展历程,通过及早察觉儿童内心的痛苦挣扎来避免他们误人歧途,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进行深入的研究。”“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也正是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有可能把人类引向更高级的文明。”由此可见,蒙台梭利对探究儿童心灵世界的认识是多么的深刻。
  
  二、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最佳方法是:观察与分析
  
  以往,我们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通常采用的是一种名为“心理分析”的方法。心理分析最惊人的发现是:一个精神不健康者的病因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的婴儿时代。它揭示了潜意识是如何支配人的行动的,人们用心理分析可以深入到潜意识的层面,从而发现导致那些非理性反应的重要而又隐秘的原因,并透过这些原因触及人的思想,一个巨大的未知世界,一个与人的命运息息相通的未知世界。但是,蒙台梭利却认为,心理分析还是无法成功地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她说:“如果说,心理分析至今还无法控制潜意识的汪洋,那么就无法解释儿童的心理是如何使我们对人类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无法让一个儿童去回忆他童年发生的一切,因为他们还只是个孩子。”因此,“与儿童打交道时,更需要的是观察,而不是打探。”而且“这种观察必须从心理的角度来进行,以此来发现儿童与成人和社会之间的冲突”,而不只是对儿童一般生活情形的观察、了解。她认为:显然这种方法不需要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技术,只需要从“观察”这一新的视角来对待儿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好现实生活中儿童人生的心灵特征。据此,蒙台梭利还提出了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方法和目标。这样,一个能够科学地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新方法:“观察”与“分析”的方法就诞生了,“它与以往的心理分析的方法既有类似又有所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而不是精神失常者,而且它将致力于透视儿童的精神生活。”
  
  三、儿童的成长具有“内在的力量”、“丰富的潜能”和“自然的规律”
  
  蒙台梭利依托自身特有的知识结构(医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和儿童医疗、教育的实践经验,在继承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儿童本位”及“内发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儿童观。
  首先,她认为儿童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的力量”。她说:“儿童不仅具有肌体,还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虽然很多人从不相信人类的本能,但是,“能够指引人类发展的,恰恰是隐藏于儿童中的——种能量。”儿童的发展固然与成人的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最关键的还是他们在“自己创造自己”,“正如胚胎变成儿童,儿童变成成人一样,人的个性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形成的。”为此,我们应该把这种隐藏于儿童生命中的神秘的力量看作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儿童是一个迷”,“虽然我们所不知道的是他将如何发展,但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这种神秘的力量。”
  其次,她认为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丰富的潜能”。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拥有最丰富的潜能”,但儿童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力量”完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所以,当各种动物还是幼崽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知道它们将来是怎样的:老虎会变得凶猛,而兔子将是胆小的食草动物,“动物就像成批生产的物品,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同的特性。”但是与动物本能不同的是,“儿童的心灵是深、藏不露的,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儿童不受那种在非理性生物中发现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每个儿童将有不同的发展,适合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也应该为他们精心地量身定做。”“一个人的精神与他所处的外界环境存在着一种交流,正是外界环境塑造了一个人,并使其趋于完美。”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儿童的潜能只有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才能变为现实的发展,它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儿童的心理需要,以及为这种需要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
  再次,她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具有一种固有的“自然的规律”。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会随着儿童心灵的成长,逐步显现出来,就“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才能被发现。”她强烈批评当时众多的教师、医生和家长们仍然“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漠不关心”的态度,并指出,许多成年人自以为是地把自己想象成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声称他们拥有一种神圣的力量,他们自己就是儿童的守护神,并且在按照《创世纪》里的话去行事:“‘我将按我的想象来创造人’、”其实,对儿童而言,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他会积极调动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成为自己的创造者”。儿童的个性发展“有自己的方式和必须遵守的规律。在儿童体内必定存在一种微妙的力量,成年人不合时宜的干涉会阻碍这种力量的发挥。人为地干预这种自然发展的规律,将会阻碍儿童天性的发展,也扭曲了人的本性。”
  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自1913年经日本传人中国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在这期间,中国大陆曾经有过几次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都曾对当时中国的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今我国幼儿教育界正在进行一场新课程与新教育思想的探索与变革,此时此刻我们重温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的理论、思想、方法与实践,仍然会发现其中不乏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能给予我们一些观念和方法上的启迪和指引。如“尊重儿童、把对儿童内心世界的探索与研究作为培养身心健康儿童的前提与基础”的观点;“在儿童成长与教育中要注重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的思想;“儿童教育要努力发现和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思想……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吸取和借鉴的。
  
  [参考资料]
  1.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