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回应孩子的声音
作者:郑敏惠
“郑老师,我爱你!我爱你嘛!”——这是最嗲的声音,也许也是相对来说最容易回应的声音。
“郑老师,我家里有……”——这是一个爱交流的孩子最寻常的开场白。
“郑老师,恐龙为什么这么大?它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最考人的声音,很多时候你根本毫无准备。
“郑老师;小军把我的积木推倒了。”——这是求助的紧急呼叫。
“郑老师,我想妈妈了。”——这是最容易“传染和泛滥”的声音。
面对最嗲的声音,我习惯于快乐地微笑并用同样的热情告诉她“我也很爱你”,随后一阵拥抱或亲脸,让娇也撒个淋漓尽致!
面对孩子长篇大论的开场白,我需要先看好附近的其他孩子是否安全和放心。在许可的情况下,认真和专注地听他讲完,然后提几个问题,再交流一下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面对措手不及的考人问题,我总是提醒自己要有欢迎的态度,接纳孩子的提问,支持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可靠的资料解释给孩子听,并让孩子为自己爱问感到自豪。
面对110似的紧急呼救,我需要花时间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偶而做个只提供建议的旁观者,偶尔做个介入其中的调解员。
面对即将传染开来的“恋家”情绪,我坚持个别抚慰、谈心的方法;同时,将老师的拥抱和亲吻的资源使用到极致!
当然,每一种声音的倾听、每一个场景的处理,都需要消耗老师许多时间。因此,当几个声音同时出现、几个场面并列摆开时,我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记得有一回,我正在洗手间处理两个孩子的冲突。几个孩子兴奋地冲过来,一个要和我说他刚才发现的一件有趣的事,一个要求我和她好好地亲一下,一个又要我过去看看他的作品。一声声“郑老师,郑老师”叫得我心烦气躁,我一急,统统用生气的口气把他们一一打发了。下班后,我感觉心情很郁闷。当孩子遇到想要和老师分享或求助时,强烈地要求老师去理会自己的事情,那是孩子正常的心理。此时,我应该明确地让孩子知道老师正在处理事情,请等待一会儿。让孩子先藏一藏自己的心绪。这样既尊重和保持了孩子分享亲热的热情,又给了孩子一个礼仪教育的机会。
慢慢地我也在思考:生活中教师给予儿童的回应和支持,不一定都要最及时和现场的。有时候,等待和延后回应也有同样的教育效果。教师在面对孩子的多重需要和多个场景时,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戒急戒躁,让孩子学会等待和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