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婴儿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反思

作者:但 菲




  从字源上分析,英语中的婴儿(infan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fans,其原意就是“不会说话的意思”。因此,早期的科学研究中把不会说话的1岁前的孩子称作婴儿。70年代以后,对1岁前和1岁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资料并未显出两者具有重大的质的差异性。该时期,人们倾向于把婴儿期规定在0~2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婴儿的发展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亦扩大到思维中的表象水平,学者们试图把婴儿的某种水平的认知策略、同伴关系发展、个性特征的显露等方面纳入婴儿期中,于是婴儿期扩展到0~3岁。由此,婴儿教育即是指对从出生到3岁婴儿的身心发展给予关心、干预和教育的过程。
  
  一、“婴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关于婴幼儿教育的实践记录,散见于古代的许多著作中,但详细的、系统的、有意识的早期教育尝试首推19世纪初威特对儿子卡尔·威特的成功的教育。他在当时遗传论占优势的德国,用自己的实践宣布“婴儿期的教育会产生惊人的成果”。达尔文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察后,撰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1877)一书,该书是关于婴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报告。20世纪40年代,以鲍尔拜为代表的对婴儿社会化的研究,为婴儿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新的领域。现代早期教育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美国哈佛大学布鲁诺的《教育过程》(1961),可以说这一著作吹响了现代早期教育的进军号。 除此之外,伊利诺斯大学哈特的《智力和经验》(1961)、布鲁姆的《人类特点的稳定性和变化》(1964)等著作所阐述的早期教育理论亦都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同时,早期教育理论发展的结果也导致了对皮亚杰认知心理学、蒙台梭利感知教育的重新评价。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有关0~3岁婴儿发展与教育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如庞丽娟、孟昭兰等在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婴儿心理研究的课题及其价值,唤起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婴儿的能力水平和社会性、情感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婴儿心理发展世界的新认识。徐云、戴淑凤等人还根据婴儿发展过程中感觉教育的关键期,设计了以感觉发展为线索的针对婴儿的训练。这为婴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我国婴儿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开始引入婴儿教育的理念及具体实施办法,也带来了早期教育机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我们以访谈的方式就婴儿教育机构设置、婴儿教育的内容、教育途径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婴儿教育机构的教育状况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1.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在各类婴儿教育机构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亲子活动已成为一个显著特点。家长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也提高了婴儿教育的效果。
  2.注重早期教育环境的人性化和艺术性。婴儿教育机构在环境布置上注重为婴儿提供多彩的环境,通过鲜艳的色彩、卡通式的造型、富有个性化的装饰,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上的刺激,多种多样的、符合婴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游戏材料和玩具,亦使婴儿能够在自由的游戏中愉快学习,在快乐的运动中锻炼体能。
  3.强调教师的亲和力。考虑到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婴儿教育机构大多十分强调教师的服务意识。为此,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能较好地表现出自身的亲和力,对待孩子认真、细心、耐心,而这一点也成为了家长评价教师和婴儿教育机构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
  4.发挥了教育的咨询功能。婴儿家长在亲自参与亲子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与教师沟通来解决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婴儿教育机构也常常聘请一些专家通过讲座、母亲沙龙,网络信息、家庭辅导站以及婴儿教育咨询热线等,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及科学育儿的一些知识介绍给家长,并指导家长们通过具体实践进一步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三、对我国婴儿教育的反思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在我国的婴儿教育中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要充分挖掘婴儿教育的理论。有关婴儿发展的研究成果是人们进行婴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加强对婴儿教育有关理论的挖掘和开发是婴儿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详细论述了0~2岁儿童感知—运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解释了婴儿阶段的智慧活动特点,为我们揭示了婴儿智力发展的巨大潜能;艾里克森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生命周期中,机体的成长遵循着渐成性原则,且成人对待婴儿的态度及教养方式对儿童日后的成长尤为重要;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对早期教育的影响也颇为巨大;而美国的一些学者对儿童依恋的早期研究,揭示了婴儿期成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儿童日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有关早期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中,也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将走弯路甚至是错路。
  2.教育内容的确定要符合年龄特点。对婴儿期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研究和掌握是我们选择教育内容的基础和前提。从我们所调查的婴儿教育机构来看,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对婴儿进行感觉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主要对婴儿进行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主要训练婴儿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及教师自编的一些游戏。由这些内容的组合构成的婴儿教育内容的主体,尚缺乏对内容之间的联系、整体的研究,而且许多内容无法与幼儿阶段严格区分。在婴儿阶段,其动作、感知、语言、注意、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如何根据其发展特点寻找适合婴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设计适合婴儿的各种活动。教育内容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婴儿是婴儿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其一切活动都要成人的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一岁左右开始呀呀学语、蹒跚学步,而且逐渐开始形成与别人交流的方式,但此时他们的许多游戏仍然需要成人的帮助,还不会与同龄儿童游戏.因此设计一些亲子游戏、单独游戏比较适合该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到孩子2~3岁阶段,可以设计一些有成人参与的婴儿群体性游戏,以逐渐培养孩子与人合作和交往的兴趣。0~3岁的婴儿可以说是人生中个别差异最明显的时期,为他们设计的活动应充分考虑其发展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切忌用统一的模式去对待所有的婴儿。
  4.加强合格的婴儿教师的培养。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目前许多婴儿教育机构中的师资都是来自于幼儿园或通过教育机构短期培训的人员,他们对婴儿发展理论及发展特点的了解非常有限,尤其是教育实践能力明显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将幼儿园的一些内容和方法生搬硬套到婴儿教育中。可以说,婴儿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制约婴儿教育发展的瓶颈。
  科学的婴儿教育和婴儿教育机构的发展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我们坚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支持下,婴儿教育将和幼儿教育一样,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戴淑凤.0~3岁的感觉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查尔斯F.博伊德等著,易进,方晓义译.按照天性养育孩子[M].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