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当举手的幼儿缄默不语时

作者:王 玥 王 欣




  在中班的一节艺术综合活动中,教师向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方形的螺旋线像什么?”问题一出,有不少幼儿举手。一幼儿说:“像一辆汽车。”一幼儿说:“像一条冬眠的蛇。”还有一幼儿说:“像一个陷阱。”这时老师请了另外一个举手的幼儿,这个幼儿站起来半天没说一句话。于是老师说:“你还没想好,坐下来继续想。”接着老师又请了另外一个举手的幼儿,该幼儿站起来也是缄默不语。
  老师大概都遇到过上述情况,这也许司空见惯,早已不具备“问题”的意义。然而,幼儿举手后为什么又缄默不语呢?我们认为至少有如下几种原因:一开始有一个想法,但等到老师请他起来回答时,他已经忘了或老师请他起来说时他觉得紧张;本来想好的已被其他幼儿说了,他还未来得及想出一个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未完全理解老师的问题;反应稍慢半拍,不够敏捷;害怕老师,头脑此时一片空白;以前不会的时候也举手,老师没叫过他,他也就照样举手;看人家举手他也举手,喜欢的是举手这种形式等。既然幼儿举手后缄默不语是由上述原因所致,那么,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改正策略呢?
  
  一、技术层面——缺少策略。
  
  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可以提供两种策略:一是类的扩散策略,如:“某某小朋友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思考的,你能否也从听觉的角度来说一个呢?”这种类的扩散还可延伸到其他的类,如从听觉通道进入视觉通道、味觉通道、触觉通道等;二是环境资源策略,即让幼儿学会从周围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如:“这个方形的螺旋形和我们墙饰上的什么有些类似呢?刚才某个小朋友说方形的螺旋形像蝴蝶的翅膀,你再想想还有什么和蝴蝶类似的呢?”
  
  二、性格层面——比较冲动。
  
  对于冲动型的幼儿,教师要采取的策略也有两种:一是请全体幼儿在举手之前先认真地思考一下,给幼儿思考与等待的时间,让幼儿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二是根据自己对幼儿的了解,当那些冲动型的幼儿举手时,给予其眼神或言语的暗示,请其作详细深入的思考,等待一段时间再给予其回答问题的机会。
  
  三、习惯层面——注重形式。
  
  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不宜采取的措施是“你还没想好,坐下来继续想。”“你要想好了再举手。”“没想好,干吗要举手?”或瞪幼儿一眼表示生气和责备;或等待一会儿,如果幼儿还是无反应就放弃……这对于幼儿养成正确的问题态度毫无裨益,还可能造成一些消极后果,即如果教师每次都以放弃和不等待而告终,那么放弃了幼儿的现在也就等于放弃了幼儿的将来,幼儿永远也不能习得对于问题的正确态度和适宜的思路策略。 因此,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警惕意识和责任意识,可从两个方面给予策略的支持:一是提出相应的训练策略,如要求家长配合,建议在家庭中进行“一问一答”游戏,形成幼儿听清问题,并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回答的习惯,不要养成惰性,只是冲动地举手或只是无所谓式地举手;二是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一方面告知幼儿这样一种举手方式是不好的,打消其对于举手的无所谓态度。另一方面给予积极的策略支持,如:“刚才xx是看到了我们活动室的布置想到这个答案的,你可不可以也看看活动室想到一个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