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悉心解读孩子

作者:陈冬梅 李雪源




  作为幼儿教师,你是否认真研究过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吗?你真正洞察过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吗?你耐心聆听过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吗?
  案例一:早操音乐响了,孩子们有次序地站到红点上。含含跑来跑去找红点,但没有找到,很不高兴地站在了队尾。“含含,怎么了?”齐老师发现了含含的异常。含含没有说话,先看了齐老师一眼,然后低下头去,两只小脚不停地搓着地面。“含含,你是不是没有找到红点呀?”含含点了点头。“没关系,瞧,齐老师也没有红点。来,含含!齐老师和你一起做操。”含含的嘴角勉强向上翘了一下,两只小手在背后绞着,眼睛看着齐老师。齐老师笑了:“含含,你等着。”齐老师迅速跑进活动室,拿来一只红色粉笔,在含含站的位置上重重地画了一朵梅花,这个梅花点又大又鲜艳,格外醒目。那天早上,含含美美地站在梅花点上认认真真地做着早操。
  案例分析:含合因没有“点”而产生不满情绪,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孩子们在集体环境中有很强的从众心态。也就是说,某样东西不一定是必须有的,但别人有,他也一定要有。对成人来说,孩子的这种表现往往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很多教师处理这样的矛盾,往往迫使幼儿服从,这极易导致孩子心理的严重失衡。在本案例中,齐老师起初“迫使”含含和她一起做操,但难能可贵的是她观察到含含发出的不满信号,及时采取了适宜措施,使矛盾得以化解。
  案例二:欣欣入园时蜷缩在妈妈怀里哭个不停。齐老师想把欣欣接过来。欣欣的小手死死地拽住妈妈的衣服,看也不看齐老师一眼。妈妈着急去上班,将欣欣塞给齐老师就走了。欣欣在妈妈走后仍然哭个不停,拒绝参加一切活动,她有时不安地东张西望,有时两只眼睛盯住一个方向发呆。为什么她今天这么反常呢?带着疑问,齐老师拨响了欣欣妈妈的电话。原来,昨天晚上欣欣妈妈和爸爸拌了几句嘴,没想到被欣欣听到了,把她吓哭了。齐老师温和地说:“欣欣,告诉老师,昨天晚上,妈妈是不是和爸爸吵架了?”欣欣一听,眼泪“唰”地下来了。齐老师把欣欣揽进怀里说:“傻孩子,妈妈和爸爸很快就会和好的。告诉老师,小朋友在幼儿园打架吗?”“打。”“他们打架了,老师会让他们做什么?”“拉拉手,变成好朋友。”“对呀,爸爸和妈妈吵架了,欣欣应该做些什么呢?”“让爸爸妈妈拉拉手,他们就会和好吗?”“当然了。”欣欣一听,脸上顿时有了笑容。为了彻底打消欣欣的顾虑,齐老师让欣欣和妈妈通了电话,妈妈答应了欣欣的要求:回家和爸爸拉拉手。
  案例分析:成人往往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用纯真的心洞察着这个纷杂的世界。然而,匮乏的知识、有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身边的事情感到困惑、不安、恐惧等,如本案例中欣欣对父母之间的吵架感到不安和害怕。因此,我们应善于疏导孩子,帮孩子解惑。齐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她不仅注意到了欣欣发出的各种信息,而且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巧妙地引导欣欣理解问题,从而化解了欣欣的困惑和不安。
  案例三:一天早上,浩浩趴在桌子上小声抽泣着。“浩浩,你怎么哭了?”齐老师拉着浩浩的小手问道。浩浩迅速地用衣袖擦干腮边的眼泪,狠狠地说:“我没哭!”“浩浩,哭了没关系,老师有时还掉眼泪呢,你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哭吗?”“我没哭,我就是没哭!”浩浩大声地表白自己,脸上却一副欲哭不能的样子。下班后,齐老师来到浩浩家了解原因。浩浩妈妈说:“昨天,浩浩撒了谎,我狠狠训了他一顿,并告诉他如果以后再撒谎,我就不要他了;他不但不认错,反而大哭了起来,我最讨厌男孩子流眼泪了,我吓唬他如果再哭,我就真不要他了。”好糊涂的妈妈呀,怪不得孩子受了委屈也不敢哭出来。齐老师告诉浩浩妈妈:孩子撒谎并不一定是在“学坏”,孩子也许只是出于一个美好的猜想,一个美丽的愿望,即使孩子撒谎是不可原谅的,也不能用强硬的方式迫使孩子改正;不允许孩子哭是不恰当的,孩子往往用哭来排解消极情绪……经齐老师一分析,浩浩妈妈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错误,给浩浩道了歉,笑容又回到了浩浩脸上。
  案例分析:家长的过高要求往往令孩子感到惶恐不安。有时,孩子还会将这种不安延续到幼儿园内,影响他们在园内的生活与学习。有的教师遇到这种问题只是安慰一下,仓促了事。而齐老师则不然,她追根溯源,向浩浩妈妈指出了教育孩子的不当之处,让浩浩妈妈认识到自己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了浩浩妈妈的积极配合,最终解开了浩浩心中的“结”。
  结语: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每天面临着繁杂的事务,身心处在重重工作压力之下,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哭了,哄哄了事;孩子打架了,批评了事;孩子退步了,谈话了事……长此以往,孩子与我们的距离将越来越远,家长对我们的不满也会越来越多。我们要想赢得孩子和家长,就必须给孩子和家长真正的帮助。为此,我们就应像齐老师那样,时时注意到孩子语言中、目光中、手势中……发射出来的信号,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敏锐地察觉孩子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应答,做孩子的知心姐姐,做父母的家教帮手。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