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顾 红




  
  一、创设新异环境,萌发创新意识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其定向能力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容易对新异的刺激兴奋,作出积极的反应。因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创设新异环境。
  
  1.气氛渲染法
  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渲染必要的气氛,使知识产生诱惑力,使幼儿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从而引起学习兴趣,调动创新意识,展开积极思维,谓之气氛渲染法。如:为了激发幼儿对春天的探索热情,我设计了如下活动过程:先关上教室门窗,让幼儿围坐在我身边,以兴奋的口吻说:“请小朋友睁亮眼睛,看看外面的花坛里有什么?”随即拉开门,惊喜地说:“啊!多美呀,桃花开满枝头啦!”这么一渲染,小朋友全“呼啦”一下走到桃树下,纷纷以愉悦、激动的目光观赏桃花。然后我引导幼儿分步观察,发现、探讨桃花的色美形美,想象桃子的味美,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溢于言表。
  
  2.情景演示法
  根据科学教学内容和要求,演示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幼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萌发创新的意识,谓之情景演示法。如:在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我先依据故事内容画了四幅画,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然后我以小蝌蚪的角色开始了寻找妈妈之旅(边说边参考画面做相关动作),最后我请孩子们自行分配故事中角色,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表演故事,从而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以发挥和培养。
  
  3.引导发现法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头脑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谓之引导发现法。幼儿学习的组织形式应该是比较自由和多样化的,尤其是科学教育活动,更应注意采用多向求知方式,让幼儿充分体验求知的乐趣,不断激发创新意识。如:一个幼儿突然发现花坛里泥土上有条蚯蚓在蠕动,在他的招引下小朋友一下子全围了过去。利用这一契机,我组织开展了认识蚯蚓的系列活动。首先,让幼儿带上工具到土壤中寻找蚯蚓,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特征等。接着让幼儿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途径自编讲述有关蚯蚓的趣闻和故事,引导幼儿了解蚯蚓的作用,蚯蚓与人类的关系。最后,进行有关蚯蚓的知识问答。
  
  4.操作求证法
  幼儿科学教育过程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其主动学习和探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幼儿与物的相互作用,即孩子的操作活动;二是幼儿原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相互作用,即幼儿通过操作活动验证自己的发现。为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必须注重操作过程,启迪幼儿的创新思维。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我先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让他们各自猜想石子、塑料碗、回形针、玻璃瓶、泡沫板等,在水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用剪头(十十)记录下来。孩子们在进行了充分猜想争论后,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我再鼓励每个小朋友把上述物件分别放入水盆中去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和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一致的打上“V”,不一致的打上“A”。为了使幼儿的思维继续深入,最后我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呢?这犹如火种,点燃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他们各发奇想,不断操作,找出了各种新异的办法。
  
  二、授以探索技能,培养创新行为。
  
  1.观察
  观察是幼儿阶段需要发展的最主要的能力。教师应从发展幼儿的感知觉人手,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兴趣和方法,进而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思考、概括,发展思维能力。如春天带领小朋友去踏青,观察春暖花开的美景;秋天组织小朋友去秋游,观察硕果累累的田野。幼儿园的种植园、饲养区、自然角也都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好地方。
  
  2.分类
  分类是根据物体和事件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分门归类。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分类技能,引导幼儿整理纷繁复杂的感性经验,使之条理化。如在幼儿拣拾落叶后,让幼儿分别根据落叶的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3.测量
  测量有助于幼儿准确地认识和描绘事物,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每天观察百页箱中的温度计,并记录结果,制成每月的温度统计表;测量“自然角”的豆苗长高了多少等。
  
  4.预测
  预测是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进行猜测。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科学活动前展开想象,预测变化,并允许幼儿验证其预测是否正确。如预测白颜料和蓝颜料融合后的变化,种炒熟的种子能否长出禾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