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接待外宾后的思考等

作者:王 蕙




  回放镜头一:教师正在带孩子们开展集体活动,一大群人簇拥着外宾走进教室,教师马上兴高采烈地与外宾打招呼,所有孩子都好奇地转移了视线……(活动中教师有必要打招呼吗?怎样做既表示了礼貌,又不打扰孩子呢?)
  回放镜头二:外宾观看了一班级的小组操作活动后,称赞了一孩子的作品,周围陪同人员马上围着孩子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快说谢谢。”“快把你的作品送给外国朋友。”孩子在大人们无限的“热情”激励下将作品送给了外宾……(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来表达他的真实思想。)
  是呵,我们现在常常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替孩子着想,要尊重孩子等等,可事实是我们常常在“好心”又是“无意”地干扰孩子的活动,“无形”地支配孩子的行为。这使我不禁想起曾参观过的一所香港国际幼儿园。当我们来到这所园时,校长将我们一行分成两人一组,为的是不干扰孩子们的正常活动。所到之处,园方人员始终微笑地注视着孩子们,静静地看孩子活动,更听不到“快和客人打招呼”“要有礼貌”“快来看,这是……那是……”的声音。而教师和孩子们都专注地做着他们自己的事,当我们询问时,孩子们会轻声友好地回答;当教师和孩子在活动时,教师会自然地微笑点头,孩子根本不会觉察,教师更不会去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这看似平静、寻常之中,却处处显现着幼儿园的教育及对孩子的充分尊重。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热情”,教育是要讲究“适时”“适度”的,而接待外宾活动又何尝不是一次“教育的契机”呢?尊重孩子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它更需要我们教育者在“不寻常时刻”的“常态”教育行为。拥有一颗平常心,持有一种宁静的态度,任何时候都不浮躁,这样才能培养出热情而又冷静,实在而又平和的下一代。
  
  愿望中的“大教堂”
  周丽萍
  
  户外活动时,好多孩子钻进一架“直升飞机”滑梯的“机舱”里玩耍,好久不见他们“哧溜”滑下来。我好奇地走到机舱一端圆形镂空窗口,瞥见郑渲潭正兴致勃勃地对着窗口边“开”汽车边说到上海去,后面的庞依晴也神采飞扬地对着窗口双手转动“方向盘”说到苏州去,其他几个孩子也神情投入地扮演着驾驶员。呵呵,一个原本用来采光透气的窗口竟然被可爱的孩子们想象成了汽车的方向盘,孩子们的创意真让我自叹不如。这架“直升飞机”在我的概念里就是滑梯玩具,它的作用就是让孩子们体验上下滑坡的快乐,除了造型有趣外勾不起我其它的遐想,要不是组织孩子活动的需要,我想我会觉得它腻烦的。可是为什么小朋友经常能乐此不疲地百玩不厌呢?原来孩子们有更高明的智慧发现:“直升飞机”除了是一个好玩的滑梯以外,还是一辆方便的汽车,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船,也可能是一个温馨的家……正是这一次次开放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能从同样的活动中寻找到不同的快乐。
  而思维已成定势的我们常常把工作看成是为了养家糊口,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唉,每天要组织孩子们活动,还要做观察记录与教育反思,真烦。”“我们年纪大了,参加比赛、电脑培训尽量让年轻教师去吧。”“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真难以和他们沟通……”想想处于这样心态中的教师会萌发出工作的激情吗?那些为了应付任务而完成的“作业”质量能令人满意吗?
  有一个《砌砖》故事给我很大启发:三个人在砌着相同的砖,问第一个人在干什么,他说在砌砖,问第二个人,他说“我在造一所漂亮的房子”,问第三个人在干什么,他说“我正在建造一座伟大的大教堂”。三个人干着同样的工作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态度,我们从第三个人的回答中体味到了他的幸福感,这样一个乐观、有使命的人,因为人生有梦要圆,有愿望中的“大教堂”要建筑,即使环境再苦,工作负担再重,仍会奋进不懈,仍会感受到追求崇高目标的快乐。难道我们就不能把我们的工作想象成在建筑愿望中的“大教堂”吗?我呼吁我的同行们对自己大声说:“我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