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快乐音乐快乐生活
作者:费 颖
许卓娅老师在她的讲座《回归本位的儿童音乐教育》中指出:在音乐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价值追求的问题,提出了价值第一,情境第二,策略第三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就几个方面价值追求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和大家进行了讨论。下面我选取其中的四个问题并结合所观摩的几个音乐活动和大家分享我认为重要的一些心得。
问题一: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与融合
感性和理性相互支持的整体审美过程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但只有当教师能够真正恰当地引导,将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有机整合,才能更充分地发挥音乐活动的审美功能和其他教育功能。
例一:大班韵律活动《美丽之门》(深圳)
教师讲述的故事:在一个城堡里面,有两个好朋友被巫师施了魔法,变成了雕塑。这两个好朋友非常向往自由,希望能像从前一样快乐地生活、游戏。小呼啦圈知道了他们的愿望,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扇拥有魔力的“美丽之门”。当优美、动听的音乐响起来时,小呼啦圈就会立刻充满魔力,用爱的能量去破解那些魔法。这样,变成雕塑的好朋友呀,就能够复活啦!
游戏的规则:
A.幼儿运用呼啦圈玩套圈的游戏。两人一组。音乐响起时,拥有“美丽之门”的雕塑复活了。但当他将“爱的能量”传递给另一个雕塑时,他就会因失去魔力而重新变成雕塑(不能动)。被“美丽之门”套住的雕塑因获得爱的能量复活了,他又再次把“爱的能量”返还给了自己的朋友……
B.幼儿迁移呼啦圈的游戏经验,探索用“肢体”变成各种各样的“美丽之门”,继续进行更复杂的相互“套圈”游戏。
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充满温暖爱意的音乐声中(英国著名歌曲《萨莉花园》改编成的器乐曲),“爱”的情感流露在孩子们的眼神和体态中,同时对舒缓的旋律性质、乐句乐段结构的细致领悟也流露在孩子们富有创意的人际肢体互动中,达到了审美与道德、感性和理性和谐互渗的境界。
问题二:自由与秩序的冲突与融合
自由与秩序的和谐总是困扰着我们年轻老师,特别是在韵律活动的教学中。如何把握好自由与秩序的良性平衡,使得教学过程既能保证相对稳定的共同学习秩序,又能有一定的灵活空间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这次观摩的大班韵律活动《捏泥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例二:大班韵律活动《捏泥人》(成都)
教学程序
A.幼儿坐在椅子上看着教师指图谱做小幅度上肢动作初步熟悉音乐。
B.幼儿坐在椅子上观看两位教师示范律动的基本表现方式(包含音乐和动作的共同结构方式和两个人相互配合的方式)。
C.教师邀请一位幼儿志愿者作为被塑造的泥人与教师合作表演。
D.教师邀请两位幼儿志愿者合作表演,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指导。
E.教师邀请全体幼儿两两结伴共同合作表演……
(在以上过程中,教师一直在需要提醒的部分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醒幼儿按共同的动作结构跟随音乐的结构,如搓,搓,搓脑袋;团,团,团身体;捏,捏,捏胳膊;刻,刻,刻嘴巴……但在泥人的造型方面,教师一直鼓励和引导幼儿自由创意。)
对于既不熟悉音乐又不太熟悉相关肢体互动内容结构的大班上学期幼儿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严谨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但“泥人捏制”过程中的即兴创编使得原本可能比较机械的动作记忆和节奏感知练习变成了生动、有趣,富有创意、自由而又不失共同学习秩序的愉快嬉戏过程。
问题三:生活与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热情生生不息的源泉。研讨会上的许多音乐活动具有浓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实践证明,源于生活的音乐作品和活动是与孩子们的心灵息息相通的。
例三:小班童谣欣赏《洗白白——月光光》(深圳)
教学程序
A.幼儿坐在椅子上观看教师用洗澡花球为一幼儿“洗澡”的示范,同时欣赏教师伴随动作表演的朴素歌唱《洗白白》(广东童谣)。
B.幼儿坐在椅子上一边观看教师和另一位幼儿的示范,一边用洗澡花球伴随教师的朴素歌唱自由地为自己“洗澡”。
C.教师鼓励全体幼儿坐在椅子上两两结伴自由地相互“洗澡”。
D.教师鼓励全体幼儿坐在椅子上自由地为绒毛玩具动物或娃娃“洗澡”。
E.教师邀请全体幼儿自由地利用自己的椅子哄绒毛玩具动物或娃娃“睡觉”。同时欣赏教师伴随动作表演的朴素歌唱《月光光》(广东童谣——摇篮曲)……
童谣《洗白白》作为主线索贯穿活动并以《月光光》自然结束活动,让孩子在温馨假想游戏中体验到了音乐与生活的和谐。两位教师朴素真诚的共同投入以及孩子们纯真的呼应让人不得不从心底里受到感动。当《月光光》的吟唱最终归于宁静,两位老师和所有的孩子构成的那幅“安睡图”让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例四:大班黄梅短剧《开酒店》(安徽)
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曲,有戏就要有人物之间的生活故事。在大班黄梅短剧《开酒店》中,教师正是通过让幼儿应用唱腔和对白所表现的生活故事来体验黄梅戏音乐的特殊审美情趣的。
短剧共有三个角色:大厨、服务员和顾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厨的自信和自豪,服务员的热情周到,顾客夸赞饭菜香时的愉悦,以及三个角色之间在表情、言语、体态、空间方面相互交流的真诚朴实。无疑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既熟悉又不太熟悉的经验进行了整理和升华。最后教师又以招聘酒店员工的形式,自然地吸引全体幼儿进入了表演和游戏……
凡是看过这个活动的人,不但对其中黄梅戏风格唱腔的魅力印象深刻,而且也被教师和孩子们朴素的表演所感染,进而引发了许多老师对艺术和生活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问题四:模仿与创新的冲突与融合
模仿与创新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老话题,音乐活动中教师一味强调模仿会失去活动的情趣性与挑战性,而一味强调创新又会使幼儿难于面对经验积累与经验创生不和谐的关系。在创造性律动《调皮的小老鼠》中,教师就较好地把握住了模仿与创新的相互支持关系。
例五:大班创造性律动《调皮的小老鼠》(广州)
该活动的音乐来自丹麦的民间舞曲《七式进阶》。该舞曲的B段是从5到3的音程有规律地重复,但每次重复时5音的时值长短是不断变化的。为了让幼儿能够通过探索性的活动来体验、理解和表现音的长短变化,并能体验到对变化“惊讶”的乐趣,教师巧妙地运用了以下程序:
A.“毛线魔盒”探索游戏:幼儿模仿教师轮流从魔盒上拉线并发出小老鼠“吱”的叫声,一直到拉不动时叫声亦立刻停止。
B.在教师鼓励引导下,幼儿创造性地从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假想的拉线游戏,自由表现声音的长短变化。
C.幼儿根据教师提供在大屏幕上的“小老鼠聚会”图,模仿教师将拉线游戏中表现声音长短的经验迁移到诸如“小老鼠扎气球”等创造性肢体表现游戏中。
D.加入A段音乐的统一简单律动,将表演的结构扩展成A+B。在教师鼓励引导下,幼儿进一步尝试在B段创编与音的长短相关联的趣事。
在这个活动中,如果没有毛线魔盒游戏的引导。幼儿不可能有机会通过这样有趣的探索游戏将认知的注意力自动聚焦在发现声音长短的乐趣上。如果没有教师提供在大屏幕上的“小老鼠聚会”图和教师提供范例的启发,许多幼儿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创造性的肢体表现上来。我们自己亲身尝试一下也就不难体会:头脑处于空白状态的时间越长,焦虑体验就越多,乐趣体验也就越少!
快乐的音乐来自生活,快乐的生活充满音乐。快乐音乐、快乐生活是本次研讨大会的主题。也希望这个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