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培养学前儿童的读写能力

作者:陈莉莉 朱有梅




  随着信息的日渐丰富和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沟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因而。沟通的重要桥梁——读写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时的阅读技能,已经能够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比如,在三年级学期完成时,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未达到一般程度,他就很难从中学毕业(Slavin,1994)。大量的研究还指出,学前阶段是培养儿童读写能力的重要萌发期。假如幼儿生活在一个丰富的语文环境中,有大量有意义的文字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又有很多图书,那么他们便会在学前阶段尝试阅读,还会观察阅读者的阅读行为,与他们进行互动,逐渐掌握早期的阅读概念。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认字能力也会快速发展。国外的经验还指出,儿童的早期书写经验,对儿童掌握字形结构、了解整个文字系统的操作,以及建立书写动机和兴趣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阅读课程
  
  1、“一对一”阅读辅导
  很多学者提出,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并非天生,而是需要经过后天培养的。Snow&Ninio(1986)指出,需要为两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儿童进行阅读辅导。通过与图书的互动,来帮助他们获得阅读图书的基本概念,包括:知道书是让人看的,而不是拿来操弄的;掌握正确手握一本书的方法,正确地翻开书页,知道从那一页开始阅读及书的页次是什么。假如成人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作出示范,儿童从小就能掌握这些阅读的基本技巧。
  大量研究还显示,“个别朗读”的阅读模式,对培养学前儿童的阅读兴趣最为有效。Scarborough&Dobrich(1994)亦认同由家长为孩子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性,因而白白浪费了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大好时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在“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2001)一文中指出,香港“早期家庭阅读活动指标”居全球榜末,显示香港家长未能重视早期家庭阅读活动。有鉴于此,学前机构更需要积极投放资源,提供阅读辅导,对缺乏家庭阅读活动的儿童作出支持。
  陈惠玲(2005)推行了一个“阅读导师计划”,邀请香港教育学院的学生当阅读导师,为大班儿童朗读,为期五个月。阅读导师在协助儿童阅读的过程中,积极为儿童提供一对一的阅读经验,包括作出良好的阅读示范,同时亦为儿童提供参与阅读的机会。这种经验对那些在家里缺乏阅读机会的儿童尤其重要。经过五个月每周一次的朗读活动,儿童对阅读图书“十分投入”的次数平均提升了27%。
  教师能够流畅地读出文字、能够帮助儿童留意图画和文字、能够帮助儿童作出预测、能够利用提问和回应维持儿童对图书的专注力、能够鼓励儿童参与阅读、能够激发儿童提问与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关键。经过五个月的学习,阅读导师在“能够帮助儿童作出预测”及“能够激发儿童提问与讨论”这两个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培养儿童的阅读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引起儿童作出预测,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胡兆敏(2003)在“探讨故事教学对培养幼儿文学欣赏能力的研究”中,尝试与中班幼儿(4岁一5岁)深入讨论一本名为《不要吓到狮子》的儿童图书的内容。研究者带领幼儿阅读小组进行了10次活动,活动的策略包括预测、提问和讨论。
  10次活动包括早期观察、中期发展和后期创作三个阶段。研究发现,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幼儿在预测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促进了幼儿之间的讨论。
  3、培养儿重的认读能力
  很多研究都指出重复朗读同一本故事书的好处。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幼儿很多时候会要求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朗读同一个故事。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的认字量也会增加,并且会逐渐习惯一些书面用语。
  谢巧玲(2003)为大班幼儿(26人分两组)在一星期内重复五次朗读同一本故事图书《马桶妖怪》。同时进行前后测试,即请幼儿认读整本图书,记录他们的正确认字率。通过比较发现,幼儿在前测中的认字平均率仅为22.9%,而在五次朗读之后,幼儿的认字平均率增加到了61.2%。
  儿童的早期阅读经验是先掌握故事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这是一个积极阅读者的表现。儿童在理解故事意思的时候,很自然会将书面语转换为自己比较熟悉的口语,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当儿童渐渐熟悉书面语后,这些转换就不需要了。
  儿童从聆听别人朗读,进行故事活动,发展到自己独立阅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发现,西方国家的儿童一般能够在7岁-8岁独立阅读一本适合该年龄儿童阅读的图书。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为学前阶段儿童识字和认字能力的提高加以充分的培养。
  
  二、认字和识字学习
  
  传统的识字学习方法,是介绍一个生字的形、音、义,然后进行抄写、默写,加上配词、造句,以正确掌握和运用字的形、音、义。这种识字方法在香港的学前机构运用得相当普遍,但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由于在儿童的小肌肉发展尚未成熟时,就抄写太多的文字,造成儿童未上小学就已经有怕写字、怕做功课的情况,故而引起了教统局的批评。
  事实上,假如儿童在学前阶段有大量阅读的机会,他们的认字能力就能够发展得相当出色。认字能力和识字能力的区别,就在于认字需要一个情景,而识字是独立的。Goodman是一个阅读专家,她发现60%的三岁儿童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认出经常出现的文字,例如超市的名称、McDonald、肯德基等等。但当这些文字独立出现时,只有不足三成的三岁儿童可以认出这些字。Goodman的研究说明了两个事实:1、儿童认字能力和识字能力是有差距的,幼儿的认字能力大大高于识字能力;2、识字能力是指儿童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辨认出一些文字,在这方面,不能单靠大量阅读和留心环境中的文字来实现。为此,香港的教师就“如何帮助儿童识更多的中文字,而又不需要大量抄写”进行了一些研究。
  1、学前儿童对中文字形结构的认识
  郭婉仪(2003)就三至六岁的学前儿童“对中文字形结构有哪些认识”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三岁的小班儿童并不知道哪些部件是可以组合成为中文字的,大部分的字他们都认为是可接受的中文字;中班的儿童开始不接受图形错字,但对位置错字的接受程度仍相当高;大班五岁儿童的表现令人惊喜,他们大部分不接受图形错字,亦开始指出位置错字是不正确的,但接受了大部分的假字。
  可见,在认字和识字的过程当中,儿童能逐渐掌握中文字的结构。假如儿童能够掌握中文字的结构。将有利于儿童认识中文字,亦会促进儿童成为一位阅读者和书写者。
  2、识字教学方法
  陈佩芝(2007)和区丽仙(2006)先后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识字方法,来帮助儿童了解中文字的字形结

[2]